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我国发生重大核事故概率接近“不可能”

2014年05月13日 14:26 来源:科技日报 参与互动(0)

  2015年我国将组织代号为“神盾——2015”的国家级核应急演习,这将是我国继2009年之后第二次举行国家、省、核设施运营单位三级联动、军地协同的核应急演练。国家核应急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工局核应急安全司司长姚斌日前向媒体透露说。

  目前,我国有在运行核电机组19台,在建机组29台,包含企业、电站、医院、科研院所在内的涉核单位数万家。确保核安全,一直是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5·12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姚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我国核应急体系。他表示:“我国核应急水平世界领先,有能力应对一切核事故。”

  国家核应急管理形成三级体制

  “核事故应急是涉及场内场外联合行动、专业技术与社会管理相互协调、营运单位与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相互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姚斌说。

  他介绍,目前我国的核应急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形成了国家、省(区、市)、核设施营运单位三级管理体制。国家成立了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由国防科工局牵头,国务院和军队机关共27个部委组成。进入应急响应时,国务院会成立国家核事故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全国的核事故应对工作。根据新版《国家核应急预案》,必要时国家核事故应急指挥部需设立事故抢险、辐射监测、医学救援、放射性物质处置、群众生活保障、信息发布和宣传、涉外事务、社会稳定和综合协调9个工作组。

  同时,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核应急委员会,组织指挥本级行政区核应急工作。全国运行中的和在建的核电机组及其他核设施单位、涉核单位,都建有相应的核应急组织机构。此外,协调委还设有专家委员会。

  我国正在建设核应急救援“国家队”

  “我们正在积极推进国家级核事故应急救援队的建设项目。”姚斌说。

  国家级核应急救援队是国务院《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明确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主要任务是针对复杂条件下核电厂重特大核事故的突击抢险和紧急处置,以有效封控核事故源头、及时搜救受困人员、全力遏制事态蔓延、最大限度减轻危害后果为重点任务,有力支援核电厂的现场处置行动;同时承担军地其它核设施、核装备发生重特大核事故及核恐怖袭击事件的应急处置及救援任务,并具备遂行国际核应急救援任务的能力。

  姚斌介绍,该队伍的建设由国防科工局和总参谋部共同牵头,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建设一支规模约300人的国家级核应急救援队伍,配备相关装备器材及应急物资储备库。根据任务需要,这支队伍由现场技术支持、突击抢险、应急监测与辐射防护、去污洗消、医学救援等功能模块组成,突出突击抢险能力建设,重点加强先进专用装备建设。二是建设与300人救援队伍配套的训练基地。由事故救援模拟演习演练基地、操作技能培训基地、理论培训基地组成。

  他表示,当事故重大、省级核应急力量不足以满足救援需要时,“国家队”就会出动。如果事故不是特别重大,但引起公众恐慌或影响到境外,也会考虑调配国家力量。

  我国发生重大核事故的概率接近“不可能”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在核事业发展中保持着良好的安全记录。姚斌表示,目前我国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大量泄漏事故的概率已低至每堆年10负6次方的水平。从统计学的角度看,概率达到10的负7次方就等同于不可能发生。

  这源于我国日臻完善的核应急机制。

  “核应急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在抓好核电站运行安全管理的同时,在核应急组织建设、预案制订、技术储备、救援队伍建设、应急物资装备建设、演习演练、科普宣教等方面进行周密安排。”姚斌说。

  他介绍,按照“纵深防御”的理念,我国核电厂从保证设计、建造质量,严格执行运行规范并及时监测纠正,自动启用安保系统,启动事故处理规程,到启动应急体系,共设置了五道防线。根据核事故性质、严重程度及辐射后果影响范围,我国将按应急待命、厂房应急、场区应急、场外应急的分类,开展四个级别的响应行动。倘若事故发生,将采取事故缓解与控制、辐射监测和后果评价、人员放射性照射防护、去污洗消和医疗救治等九方面措施。从防患未然到快速响应、合理应对,以最大程度保护公众和环境,维护国家安全。

  姚斌表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继续完善核应急法规制度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和推进国家核应急预案、指挥、救援体系建设,精心组织核应急处置和演习演练,开展核应急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拓展核应急领域国际与地区交流合作,将国家核应急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科技日报北京5月12日电)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