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垃圾焚烧处理如何突破民意“梗阻”?

2014年05月22日 14:26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杭州市余杭区规划建造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引来数千居民的围堵,有2万多人联合签名上书市规划局反对建设垃圾发电厂。区政府通告表示,未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近年来,此类事件在一些地方重复上演,使垃圾焚烧处理步履艰难。

  资料显示,中国80%的城市被生活垃圾包围,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垃圾增量迅速上升,传统的填埋方式无疑将走到“尽头”,同时填埋会形成庞大的地下垃圾带,对土壤、水质等产生严重污染。

  垃圾危机是恶化城市环境的“毒瘤”。据了解,发达国家破解垃圾围城主要分两步走:一是对垃圾分类,将有用的垃圾“变废为宝”;二是对无用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尽量做到垃圾零排放。对我国而言,这两方面都是“软肋”。

  垃圾分类首先需要市民配合,从源头抓起,更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目前,一些市民环保意识比较欠缺,嫌麻烦不愿分类。资金投入更是相形见绌,如北京近几年投资百亿元用于垃圾分类处理,但仍然赶不上垃圾增速。同时,我国垃圾分类主要靠人工,效率低下,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垃圾分类自动化,回收率可达90%以上。

  垃圾焚烧处理更是困难重重,多地发生群众抵制建垃圾发电厂事件。群众反对焚烧垃圾,既有认识问题,也涉及相关利益。垃圾处理如何突破民意“梗阻”,是对政府智慧及公信力的考验。政府决策时需要从每个细节上充分考虑、照顾到群众利益,努力在维护社会公益性与争取赢得群众普遍支持之间寻找共同点,增强共识,化解矛盾。

  笔者认为,首先,政府要摆正垃圾发电与市民福祉的关系,充分突出其公益性,加大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的技术与工艺流程,尽量降低或消除垃圾存放、焚烧对卫生环境的影响;其次,要做好科普宣传工作,让群众知晓随着高科技的广泛运用,垃圾焚烧是环保、安全的,从而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尹卫国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