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锂电池产业链整合大潮涌动 “国标”亟待建立(2)

2014年06月24日 09:59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电动汽车电池梯次利用 扶持政策正在酝酿出台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权威人士处获悉,国家相关部门正在酝酿出台措施扶持汽车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这标志着国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开始关注“后市场”方面。业内预计,随着中国电动汽车的大力发展,针对其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政策有望不日出台。

  根据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规划,预计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巨大的增量空间下,由于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动力电池,随着动力电池使用寿命的结束,从电动汽车上报废下来的动力电池将大量存在。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说,这些报废的动力电池制造工艺先进,即使报废以后仍然保持很高的安全性和电性能,有必要采用梯次利用的方式实现废旧动力电池的资源利用最大化。

  有专业技术人员解释说,当电池只能充满原有电容量80%的时候,就不再适合继续在电动汽车上使用。通过梯次利用,二次的动力电池可以有其他用途,如安装在建筑使用的太阳能光伏储能系统中,辅助可再生能源的稳定输出、利用充放功能进行调峰、可以用作备用电源及不间断电源(UPS)等。这其中存在极大的市场空间。

  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都在致力于动力电池的余能研究,纷纷投入资金上马了梯次利用研究项目,但是进展相对缓慢。在第五届高工锂电产业高峰论坛上,不少业内专家表示,梯次利用将是锂电池产业界一个非常有前景的视角。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部分省份在推动电动汽车梯次利用方面已经抢先起跑。以国网浙江电力公司为例,公司于2013年编制完成了《动力电池电动自行车梯次利用技术方案》,对电动汽车报废电池的电芯进行重组,改造成用于48伏电动自行车的动力电源,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国网浙江电力加强全省充换电服务网络运营监控总体规划,加快省级运营监控中心建设,计划年底前建成全省统一的运营监控调度和数据中心。该中心将充分利用物联网、智能电网技术,实现车辆自动识别、车辆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电池定位管理、电池动态监视等功能。(本报记者 王小伟)

  锂电“国标”亟待建立

  从手机、移动电源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电池爆炸,到比亚迪等纯电动汽车的偶然起火,锂电产品事故频发背后,一方面折射出锂电行业市场正在迅速扩大,另一方面则是整个行业截至目前依然没有形成可约束性标准的写照。

  有业内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在3C数码,还是在动力电池领域,从材料、电芯、PACK,再到电池的整个产业链,都存在行业标准的局限性和执行不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限制中国锂电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

  尽管从局部来看,中国锂电行业并不缺乏一些零散的标准,比如在移动电话锂电池方面,GB/T18287-2013《移动电话用锂离子蓄电池及蓄电池组总规范》已经发布,并于去年9月15日实施;在动力电池领域,《QC/T 9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行业标准早已制定完成,进一步的细化完善也在进行之中。然而从全局来看,中国锂电行业缺乏一个着眼全局、从锂电池产业链开始规范的准入标准。业内分析认为,全局标准的缺位,是导致目前中国锂电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乱象的直接原因。

  除了产品的负面效应不断,标准的缺失对整个锂电池行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甚。正因为锂电行业对锂电池的准入缺乏严格有效的标准,中国的锂电池市场一直以来呈现出小而分散的状态。高工锂电产业研究所(GBII)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锂电池企业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增加了170多家,总数量超过300家以上。其中,圆柱电池企业新增100家,软包电池企业新增70家,这其中部分企业是由原来的铝壳企业转产而来。

  锂电池产业链企业的无序增多,直接带来的后果便是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高端软包产品的定价在10元/AH以上,中端产品定价在7-8元/AH,低端产品定价在5元/AH左右。中国软包产品价格差距非常大,隐藏在背后的是质量良莠不齐、产品标准不一。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相关职能部门对锂电池市场监管的缺失,这也导致隐藏安全隐患的锂电池产品进入消费市场流通。

  随着中国动力锂电池市场的逐步启动,统一标准和规范的缺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正日益显现。与数码消费市场的小型锂电池多而杂、标准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相比,动力锂电池的发展情况更为令人堪忧。因为中国不同车企的电池路线、电池的规格和对电池的测评要求各不相同,极大地增加了电池厂的研发制造成本。正是因为缺乏标准和着重点,动力电池企业为满足车企的需求,就不得不生产尺寸、容量和电压各不相同的动力电池。而型号过多使相对产量过度分散,直接导致动力锂电池企业的成本控制压力大增,间接上也让电动汽车的整体成本居高不下。有基于此,有业内人士断言,在动力电池标准缺失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要想在两年内达到30万辆的销售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不少专家表示,锂电产品规范标准体系建立的时间窗口正在到来。随着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整合的加剧,将有利于引导市场化产品规范的建立,真正起到市场调控的作用,建立市场准入规范。(本报记者 王小伟)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