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各地治污计划不应千篇一律

2014年07月15日 11:29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参与互动(0)

  文/张萧然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是一个在我国流传久远的谚语,其寓意自然地势环境对事物影响巨大。“我国各地差异巨大、对不同事物要具体分析”是该谚语的潜台词,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个辩证哲学源远流长的国度千年后仍会发生类似之事。

  浙江、安徽、北京,三地经济发展形势和现状各不相同,但其治霾目标和手段却高度趋同,就像一个模子刻出一样。究其原因,长三角多位环保部门负责人给出的理由是时间紧、目标高、任务重,“我们不缺技术,缺的是时间研究对策”。

  既然没有时间研究对策,那么请问长达数千字的《长三角区域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是如何得来的?这个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惑。因为在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污染源解析和排污清单的研究工作都未完成的情况下,各地就陆续推出计划,尤其是治理手段的行为似乎有些不合适。

  治污计划相当于一个地方行政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最高决策,毋庸置疑,严谨科学、实事求是是其最起码的要求,如果敷衍了事,甚至依葫芦画瓢,只会致使计划变成空话,流于形式。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说是栽过很多跟头,吃过很多亏,但不幸的是这一“旧病”出现了复发风险。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都在同一片蓝天下,各地差异能有多大?再说污染源不外乎工业和汽车尾气等,想来污染源也不会差距太大,所以说治污目标、手段也应该大同小异。各地雾霾成因和应该采取的措施笔者也未可知,但在很多问题上,尤其是有关地方民生、国家的大事上这种“差不多”主义是要不得的,就像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所言,各地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竟然都跟北京差不多,这是很不理性的,“只有科学制定政策才能以最小投入换来最大效果”。

  时间紧被地方官员认为是计划仓促出台的主因,但时间紧并不应成为借口。近两年,民众对环境污染问题非议多多,而污染也成为影响民众生活的一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甚至被列为当下头等大事的污染问题,本届政府不仅立下了军令状,而且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可以说是高度重视,但也正因此,各地地方政府更不能草率、敷衍,否则依葫芦画的瓢不仅不能解决问题,或许还会成为各地治污的掣肘,难以达成目标。

  目前各地在治理污染这个问题上确实面临着很多困难,比如经验缺乏,人才储备不足,相关的检测数据缺乏,可以说很多治污的前期工作都还是一片空白,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治污这项工作无疑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甚至有点勉为其难。正因为此,我们更不能急于求成,拍脑袋行事,而要实事求是。同时笔者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实在为难,我们不妨留给地方多一些时间,因为污染是我国经济发展多年累积遗留的后遗症,同样治污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确切地说,治污更像一场艰难的战役,甚至是一场持久战,艰难而持久,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