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双城记”之东京VS北京 一道难题的两种解法 查看下一页

2014年07月24日 15:20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编者按

  东京与北京,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的首都,时间跨度仅一个时区,都是人口上千万的国际大都市,都具有“单中心+环线”的城市结构。然而,在这两个城市,你感受到的却是不同的交通效率和出行体验。

  东京目前拥有全世界最繁忙也是最高效的交通网,空气质量却优于北京。然而,上世纪60年代,在工业化过程中,东京也曾面临汽车大量增加导致污染物排放加剧的情况,政府斥巨资、下大力气整治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可以说在这方面东京是北京的榜样,也是北京的镜子。

  本期“双城记”对这两个城市的交通作一比较。

  1、城市基本情况

  东京——一都三县

  东京都市圈由以东京市区为核心、半径80公里的区域组成;总面积约1.34万平方公里,占日本陆地面积的3.5%左右,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群。人口超过36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8%。

  按其包围的区域,东京都市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都和神奈川、千叶、埼玉、群马、茨城、山梨和枥木七县,即我们常说的一都七县;狭义的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都和神奈川、千叶、埼玉三县。文中指的是狭义的东京都市圈。

  北京——五环结构

  北京市全市面积1.68万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突破1300平方公里。由市中心向外依次有二环、三环、四环及五环,其中二环内为老城区,面积62平方公里,三环内为建成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根据2013年统计公报,2013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2114.8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1316.3万人。另外,作为著名旅游城市和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每年还接纳大量外来流动人口。

  2、城市空间扩展模式

  东京——“一极集中”结构向“多中心多核”结构转变

  东京都市圈的演化经历了4个主要阶段,前3个阶段制定的“一极集中”结构的发展模式,使东京城市空间的扩张失去了控制,快速的人口集聚以及区域连绵外溢成为东京都市圈极其典型的特点。

  为此,在1986年,即都市圈演化的第四阶段,日本国土厅东京大都市圈整备局对首都圈建设规划进行了重新制订,提出建立“多中心多核”结构的东京都市圈设想,改变之前“一极集中”结构的思想。即以东京城市为核心,进一步将整个东京都市圈分成几个区域,在这些区域内细分出几个次中心城市,并对这些次中心区域再次进行细分。

  这些各具特色、功能不同、经济互补的大中小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都市圈内的各种问题(比如:土地、环境、交通、住房等),从而促使都市圈的经济以东京这个超级城市的“点”的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力量,扩散与辐射到周围区域城镇这个“面”上,形成一个内在相互联系和结合的有机体。

  北京——主要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重要功能区分离

  从城市规模的变迁来看,北京市不规则扩张不太明显,战略上的区域规划也并不发达,城市基本上在一个中心以圆圈模式发展,市中心还有相当一部分用地属于居住和工业用地。

  北京多年来采取单中心、“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模式,主要商务区、金融区和行政区都集中在三环内,导致城市功能过度集聚,形成了典型的“潮汐式”交通出行。二环路内的面积仅占市区总面积的6%,却集中了全市机动车交通流量的30%,在道路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不均衡。

  与东京相比,北京主要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重要功能区分离,大大降低了交通系统效率,并衍生出大量不必要的交通负荷。

  统计数据显示,东京火车站出站人群使用小汽车和出租车比例仅为2%,90.6%的人通过步行和自行车直接到达目的地;而北京南站出站人群小汽车和出租车使用比例高达75%,自行车和步行比例不足10%。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