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非民用气价改仅差“临门一脚”

2014年08月13日 11:08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在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如何理顺天然气市场价格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国家发改委昨日宣布,决定自9月1日起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4元,居民用气门站价格不做调整。此举标志着我国天然气价格调整的第二步正式开始实施,非居民天然气价格距离市场化只差“临门一脚”。

  非居民存量气加快并轨

  通知明确,进一步落实放开进口液化天然气(LNG)气源价格和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政策。如果上述气源与国产陆上气、进口管道气一起运输和销售,供气企业可与下游用户单独签订购销和运输合同,气源和出厂价格由市场决定。

  据了解,我国于2013年7月10日起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将天然气分为存量气和增量气。存量气是2012年实际使用的天然气数量,增量气是新增天然气数量。增量气门站价格按可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石油气)价格的85%确定。存量气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价幅度最高不超过0.4元。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2013年提出的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的第二步,这一方案的目的是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天然气开发和引进,提高供应量,以解决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中宇资讯分析师孙阳也认为,此次调价是2013年7月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延续,基本涨幅达0.4元/吨,较2013年存量气价格上涨了14.6%-25%,通过渐进的调高存量气价格,将加快实现存增量气并轨。对存量气价格分步调整,主要是考虑到市场的接受能力。

  三大油企每年或多赚448亿

  上游气源供应单位有望优先从此轮调价中受益。据机构预测,此次价格上调,气源单位出货价格也将上行,按照1120亿立方米计算,此番调整或使三大油企每年多赚448亿元人民币。

  然而,下游企业却将带来成本增加的压力。以玻璃为例,当前生产一吨玻璃大概需要天然气220方,天然气价格上涨0.4元/立方米,则玻璃燃料成本上涨90元/吨左右;在天然气发电领域,假设年利用小时取3500小时,天然气价格上涨0.4元/立方米,则发电成本上涨0.09元/千瓦时。

  国家发改委表示,对用气工业企业,用气成本会有所上升,这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部分落后产能。卓创天然气分析师王晓坤指出,2013年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上涨后,部分下游客户改气愿望受到压制,天然气的进一步推广将遇阻碍。

  一位业内专家透露,虽然这次调整的主要是非居民天然气价格,对居民用气并没有调整,但是非居民用气价格上调将直接推动工业产品、商业服务价格的上涨,最终消费者消费这些产品时也会产生一些传导效应。

  市场化定价只差“临门一脚”

  随着天然气价格调整方案第二步的完成,目前我国非居民天然气价格最终目标——市场净回值定价只差“临门一脚”。此前,国内天然气价格采取成本加成定价的方式,价格倒挂现象严重。早在2011年,广东、广西已经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将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方法定价,选取计价基准点和可替代能源品种,建立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调整的机制,并以计价基准点价格为基础,综合考虑天然气主体流向和管输费用,确定各省(区、市)天然气门站价格。

  孙阳表示,目前新增气量价格其实已经采取市场净回值的定价方式,这是一种比较市场化的定价方式,而存量气价格虽然上调,但是价格仍然低于进口气价格。“目前增量气价格在2.29-3.32元/方,存量气涨价后在1.81-2.86元/方,两者之间仍有0.48元/方的差价,而进口中亚天然气成本在2.2元/方,未来存量气价格还有进一步调整空间。”

  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这次经过价格调整后,目前存量气与增量气之间仍存在不小的价差,根据2015年调整到位的目标,预计明年还有一次非居民用气价格调整,或者直接都采用市场净回值的定价方式,这样非居民用气价格才算真正意义的实现市场化,现在只差“临门一脚”。

  北京商报记者 王晔君/文 张彬/制表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