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宁夏探索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顽疾 阵痛中求蜕变

2014年08月28日 14:45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农村环保状况:“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农民更是形象地把乡间土路比作“扬”灰路和“水”泥路。

  作为西部的农业大省,宁夏回族自治区从2006年开始,下大力气整治农村环境。如今,在千余村庄迎来新气象的同时,宁夏也面临着农村环境整治顽疾的挑战。如何祛除顽疾,又怎样在阵痛中求得蜕变?

  蜕变:

  全区2/3镇区驻地中心村镇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作为后发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环保工作面临许多先天和后天条件不足。全区现辖22个县(市、区)、207个乡镇(含14个农牧场)、236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00万,占全区总人口的60%以上。

  由于农村环境整治任务重、难度大,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了以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任组长,党委副书记和政府常务副主席任副组长,财政、环保、发改等14个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

  从2006年起,宁夏率先在全国提出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2010年宁夏又被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列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3个试点省区之一。3年时间里,宁夏共投入了10亿元支持农村环保工作。2008~2013年,宁夏又累计投入资金近13亿元对1400多个行政村进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数十亿元资金确实有动静,至少农村环保舞台初步搭建起来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到2010年,宁夏44%的农村有了环境基础设施,垃圾、污水问题等农村环境“顽疾”得到有效解决。到2013年,全区2/3的镇区驻地中心村镇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逾200万农村人口从中受益;406处农村集中式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建设1454公里集污管网、285座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点)和填埋场、17万个垃圾箱(池),购置7800余辆垃圾收集转运车。

  症结:

  缺乏运行管理长效机制,经费投入不足

  2014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聚焦农村环保,视察组兵分3路分别前往全区5个地级市及宁东地区,检查农村环境治理情况。

  视察组发现,由于资金保障水平不同,各地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状况截然不同,几乎一半以上的农村污水处理站都存在经费保障不足的情况,污染治理效果大打折扣,以县区和乡镇为主的环境监管体系和项目设施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一个看似简单的农村污水处理站不能正常运行直接暴露出多个问题。

  彭阳县红河乡有关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十几名清洁工、8辆车每年至少需要数十万元,这其中还不包括车辆运行、设施维护、职工福利等费用。由于没有上级财政补贴,县财政没有预算,这些钱只能由乡上自行解决。为此,乡政府不得不“违规”与低保等挂钩,吸引群众参与其中。

  “一个小小的乡镇,就这点钱,短期内还行,时间长了,恐怕会打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影响设备维护和运行。”彭阳县建设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全县涉及农村环境整治的十几个乡镇、数百名清洁工人、数十辆车,每年超过150万元的运行费用全部由乡镇自筹解决。

  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厅相关负责人指出,国家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的初衷是打造农村环保平台,运行管护经费还需受益地方设法解决。因此,农村环境建设项目“三分建,七分管”,前期建设是基础,后期管理才是关键。

  据测算,按照全覆盖建成设施全口径所需经费来计算,宁夏回族自治区每年运行费用约为1.32亿元。

  2014年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视察报告显示,目前,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覆盖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所有的市(县、区),除少数县(区)将运行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外,大部分市、县(区)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管护经费主要依靠临时划拨,如银川市贺兰县、吴忠市利通区等一些县(区)将农村环保设施运行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与乡镇领导年度绩效考评挂钩,对环境整治工作定期检查通报和考核奖罚。绝大部分县(市、区)运行经费缺口较大,一些沼气生产项目建成后运行困难,沼气利用率低,致使其效益很难得到有效发挥。有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管网入户率低、收集率低,特别是一些偏远村庄已建成的环保设施甚至无人管护。

  “青山绿水变化让人惊喜,但不理顺机构、人员、经费保障问题,多年努力可能会付诸东流,反过来再治理,就难上加难。”一位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视察组成员说,必须尽快找出一条路子维持农村环境整治成果。 ◆见习记者张平 崔万杰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