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部分省市涉足巨量碳市

2014年09月18日 15:0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最近,微软等5家企业因碳排放超配额被罚的新闻,将低碳减排再次纳入公众的视野。

  2009年,我国向国际社会承诺"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逐步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低碳减排已从一个单纯的环境科学问题,演变为包含了经济发展和商业利益的多重综合体。有专家预测,碳排放未来极有可能成为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此背景下,中国也开始打出自主节能减排的特色牌:建立自己的碳排放标准、碳交易市场和碳金融的衍生品。

  8月31日,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在2014年中国低碳发展战略高级别研讨会上透露,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计划于2016年试运行,配额由国家统一分配,局部省市先入场。

  巨量碳市

  2013年11月,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庆、湖北、广东等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设立。尽管各地碳排放交易市场建立还不到一年,监管部门和企业都还处在磨合中,在政策制定、机制建设和信息沟通上都还不够成熟,但从碳市履约结果来看,企业履约的行为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碳交易的基础动力。

  2014年7月25日,国内碳市首年履约期。上海在6月30日以100%的履约率完成了履约工作。北京、深圳、广东(不含深圳)、天津分别在6月27日、7月1日、7月15日和7月25日结束履约。其中,深圳635家控排企业中仅有4家未完成履约,广东有两家企业未按时履约,北京和天津的情况尚未公布。

  截至2014年7月30日,7个碳市场的二级市场合计共成交1245万吨,成交金额4.7816亿元。而从碳交易市场提供的数据看,成交价呈上升趋势。

  记者梳理发现,自深圳碳交易所于去年6月18日开市后,到目前为止,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的配额总量约12亿吨,全国碳排放120亿吨,整个市场规模预估在3000亿-4000亿元,已成为继欧盟之后的全球第二大碳市。

  不难看出,湖北市场在开市首日就能产生51万吨的交易,与3.24亿的市场规模和由此产生的近800万吨拍卖空间关系紧密。同样,广东市场能够在成交首日创下当时纪录,单日成交12万吨,接近提前半年启动的深圳市场累计成交量75%,也要部分归功于其巨大的市场体量。

  反之,目前体量最小的深圳、北京两个市场,则很难在成交量上有所突破。除开市首日外,深圳市场只有两天成交量超过1万吨,北京则最多也不超过4000吨。

  这一特点是由各试点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因此,在单个主体排放量较少的情况下,扩大纳入范围、降低纳入门槛以扩大整个市场规模就成为促进市场发展的重要一步。

  目前,部分试点已经明确提出将强制控排企业的纳入范围扩大,从控排企业层面入手增加市场规模。可见主导者已经认识到,扩大规模是做好市场的一个现实需求。

  而试点以外的地区亦有不少也增加了碳排放交易尝试,贵阳、厦门、杭州、辽宁、河北等省市的相关能源环境所就涵盖了碳交易内容。

  今年6月,浙江省发布了首份《浙江省低碳发展报告》。据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周华富介绍,浙江正在抓紧编制省、市、县三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省内1700多家重点企业的碳排放报告编制也进展顺利。在不远的将来,在摸清该省碳排放底数的情况下,浙江有望探索建立一套依靠市场推动的碳市场交易制度,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低碳化。

  各地碳金融加速

  尽管市场机制、政策制定方面还不完善,但以金融手段来解决环保问题的步伐开始越来越快。

  作为碳排放交易试点地区的上海,在完善碳排放交易实施机制和市场功能方面推进。9月初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机构投资者开户指南》正式面向机构投资者。此前,上海碳市是唯一一个不对社会投资者开放的市场。

  9月5日,中国首笔跨境碳配额交易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落单。来自新加坡的Ginga Environment公司成功购得1万吨深圳碳配额。成功引入境外投资者,为碳市场提高流动性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9月9日,全国首单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项目落地湖北。按照协议,以碳排放配额作为质押担保,湖北宜化集团将从兴业银行拿到一笔总额为4000万元的贷款,且无其他任何抵押担保条件。

  此外,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已可提供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减排项目融资、租赁融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等多元化碳金融服务业务。

  该中心还着手研究设计碳基金、碳信用、碳债券、碳期货等多种碳金融产品,用于满足各类企业减排和碳市场主体的资金需求。

  在浙江,首家以碳资产管理为核心的专业公司——浙江云朗碳资产管理公司,也在积极推进一个以“低碳减排服务产业”为基础,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及产业投资为核心支撑和驱动的“低碳减排服务产业集聚平台”。

  记者了解到,这个系统化产业集聚平台以低碳技术研发机构、节能管理机构、产业投资机构、节能减排产业金融服务机构以及法律法规和纠纷协调机构,而形成的一体化综合服务中心。

  有行业人士分析指出,节能减排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金融资源的大力支持和优化资源配置,通过一些创新的金融平台,可以为节能减排项目、碳排放权、节能技术、排污权等提供金融支持及交易支持,做到相互推进。

  碳交易领域的专家黄杰夫认为,碳交易就是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实现碳减排,从而达到政府要求的排放标准,这种以金融手段解决环保问题的模式,已在国外成功运行了很多年。

  事实上,以创新金融服务、技术服务、投资支持为主要内容的低碳减排服务产业也正在逐步成型,这对国内低碳经济发展会产生较大的示范效应。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林健认为,国家提出节能减排目的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未来客观上会形成一个很大的产业。由于节能减排是一个考核的硬指标,政府企业就会有压力,进而带动技术革新,并使得相关环保设备需要发展,从而形成了环保企业的成长。而这又推动投融资环境的形成,最终会形成一种金融业态。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