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绿色出行需“还路权于行人”

2014年09月22日 09:23 来源:法制日报 参与互动(0)

    □本报记者廉颖婷

    9月22日,又一个世界无车日来临。

    关于世界无车日有两个关键词:污染、噪声。当然,它还有另外两个关键词:环保、低碳。

    自1998年9月22日,法国一些年轻人最先提出“In Town,Without My Car!(在城市里没有我的车)”的口号后,无车日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推行,它的主旨是鼓励人们在市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骑车或步行。

    在污染问题以及城市拥堵日益严重的当下,世界无车日倡导的无疑是一种生活方式,即绿色出行、环保低碳,从而减少汽车对人体和城市环境造成的危害。

    业内人士认为,要解决城市机动车污染问题,鼓励公众绿色出行,有效的路径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路网建设。

    机动车加剧城市污染

    2014年1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公布了2012年全国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

    年报显示,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4)显示,机动车尾气的成分非常多,包含有10多种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颗粒物等。

    环保部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12.1万吨,其中氮氧化物(NOx)640.0万吨,颗粒物(PM)62.2万吨,碳氢化合物(HC)438.2万吨,一氧化碳(CO)3471.7万吨。汽车是污染物总量的主要贡献者,排放的NOx和PM超过90%,HC和CO超过70%。

    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秘书长杨通进告诉《法制日报》记者,这些排放物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还破坏着城市的环境。

    完善法律方能减少污染

    导致城市机动车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必须采取法律、管理和技术等综合措施,实施机动车污染治理的社会系统工程,才能真正实现城市机动车污染的治理,促进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

    杨通进认为,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机动车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是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

    但是,这些法律和法规仍存在内容不够系统和全面,原则性条款过多,可操作性差,执法主体和责任主体不够明确等问题。

    杨通进建议,针对我国城市空气污染较为严重、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现实,国家有关部门应完善和加快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的相关立法,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法律条款,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立法水平。

    除此之外,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路网建设,也是解决城市机动车污染问题的前提。

    “在许多大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政治、文化、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核心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内,形成了单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杨通进说。

    此外,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资源在各城区之间以及城市和郊区之间的配置非常不平衡,“跨区择校”上学相当普遍。城市中心土地的超强度开发与城市功能的过度集中,使就业人群高度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导致交通出行的高度拥堵。路网和停车场的设计和建设更是直接决定着城市机动车的通行速度。

    “因此,科学地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地配置商业中心、学校、行政中心区的空间格局,是城市规划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问题。”杨通进说。

    保障路权维护出行尊严

    事实上,“绿色出行”最好的方式之一是骑车,但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给自行车足够的通行空间,而不是一边倡导人们骑车,一边让自行车无路可走。

    北京市朝阳区京密路是孟梅每天上下班的必经之路。她曾尝试过不开车骑自行车上下班,一来可以锻炼身体,二来比较环保,但最终孟梅还是放弃了。

    “骑了两天自行车我发现,京密路上几乎没有设置非机动车道。每天都要跟大公交和小汽车抢道,步步惊心,太危险了。”孟梅直摇头。

    “我更关心的是,能否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能否设置绿色通道,能否有尊严地乘车。如果这些无法保障,那么绿色出行、无车日便是一句空话。”北京市民孟梅对《法制日报》记者说。

    在2013年的世界无车日活动中,中国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刘贺明曾调侃:“吸引人们到公交系统,要让人们有尊严。北京地铁上下班的人都挤成‘照片’,体现了我们交通系统还不够(完善)。”

    据北京地铁公司统计,9月6日至9月8日,北京市14条线路共运送乘客1959.3万人次,日均653.1万人次,最高日9月6日,客运量为679.01万人次。

    轨道交通如此,地面公共交通客流量亦是如此。

    北京市民王丹每天坐991路上下班,每天上下班是她最绝望的时候。

    “早晚高峰,顺利的时候可以很快等到车,但很多时候需要等十几二十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好不容易挤上车了,连插脚的地方都没有,你说我能有好心情吗?”在北京等一些大中城市,很多上班族都与王丹有着类似的经历。

    王丹的公司需要员工穿正装上班。“我总得穿高跟鞋吧,下车的时候鞋经常会被踩花。”王丹说。

    在采访中,多数受访市民均认为,目前公共交通系统不够完善是妨碍绿色出行的最大原因。所有受访市民亦表示,从长远考虑愿意绿色出行,公共交通是首选,但前提是舒适、便利,比如公交车班次多一些、有座或无座不挤。

    在上述无车日活动中,刘贺明也提出相似观点,他认为,路权要给公共交通、步行者和自行车。咱们车道是以小汽车为主,在国外是以公交车道为主,小汽车就在边上。现在各城市的政府基本上有认识,努力建设公交系统,但还不完善。

    在让渡路权方面,北京市规划会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13年共同编制的《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以“还路权于自行车和行人”为出发点,规定非机动车道不再设置停车位,已设置的停车位将逐步取消,为自行车出行创造便利。

    有专家表示,从目前北京市的交通状况以及汽车保有量来看,要落实《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并非易事。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