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化工需要为城市做些什么?

2014年09月22日 10:34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作为一个专业的化工园区,如何从园区开发、管理的角度使化工企业与城镇化融合发展?上海化工区十余年的开发历程能为其他城市管理者提供什么经验借鉴?

  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上海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周敏浩。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国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阶段性困境?

  周敏浩:在制造业体系中,化工、钢铁是基础性产业,是航空航天、新能源、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新材料的来源。

  目前,我国发展化工产业困难众多,原因之一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漠视安全环保要求,安全生产事故不断,环保方面无组织排放、不达标排放,甚至偷排,严重危害了人民的生存和安全环境,让人们对化工的存在感到害怕;原因之二是各种利益诉求交织,使得化工行业成为各种矛盾的宣泄口。

  化工园区周边镇、村干部和村民的普遍心态是“味道闻得到,利益拿不到,维稳要办到”,各地化工项目引起的社会危机就是各种心态和因素的集中反映。这也是我国现阶段化工园区在开发建设中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个问题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从上海化工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如何才能促进化工园区或者化工企业快速升级?

  周敏浩:上海化工区正在探索如何通过新一轮的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规模的石化基地。

  随着新的炼化一体化项目落户上海化工区,加快推进炼化项目建设、带动杭州湾北岸化工园区调整升级成为上海化工区发展的关键。化工区与金山区、奉贤区、上海石化、华谊集团、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等单位正在共同编制《杭州湾北岸化工产业带新一轮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各化工园区的协作和融合,力争到2030年建成以石化产业绿色发展、化工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我们将遵守安全环保底线思维,严格控制60平方公里化工项目用地,不在空间上简单扩张,而是以对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制定区域产业正面清单,进一步延伸化工产业链,引进技术水平高、安全环保标准高的项目。整合杭州湾北岸各化工园区之间的产品原料、公用工程等资源,统一安全环保管理标准,提升中小园区产业能及;对标国际一流化工基地,推进化工类项目的行政审批改革,研究化工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污水综合排放、公用工程市场化等特殊情况,进一步提升区域化工园区管理水平。

  记者:这一过程中,如何保证化工园区周边城市的安全运行水平?

  周敏浩:保证城市安全运行,就要最大限度地将危化品集中管理。杭州湾北岸化工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催生了对于化工研发、检测、工程咨询、贸易等服务业的需求,有助于上海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在60平方公里化工项目集聚圈周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形成服务业聚集圈,衔接周边新城、城镇的城镇化建设,既充分利用化工区1公里环境风险缓冲带的土地,又充分考虑化工服务业发展涉及危化品的使用、储存等情况,通过集中管理,可以减少危化品分散使用引发的环境事故,从而提升城市安全运行水平。

  记者:化工产业的发展,如何才能与城镇化、城市化融合发展?

  周敏浩:国际上不少大型化工基地与居民区是零距离接触,并没有国内所谓的“控制带、缓冲带、防范带”。这既反映了国外化工企业安全环保水平高,也与国外大型石化基地的形成过程有关。

  国外化工基地周边的社区主要是围绕产业发展而形成的,以产兴镇、兴城,周边居民多是企业员工或员工家属等利益关联者。而我国化工基地的建设,多是征用农民土地形成,周边农民既不了解化工产业,也无利益关系,缺乏对于发展化工产业的社会环境的培育。针对我国的特殊情况,化工园区应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全面推行责任关怀工作,为化工产业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我们的设想是支持金山区漕泾镇和奉贤区柘林镇的镇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规划建设化工区生产生活配套基地,逐步将化工区周边的人口结构由以当地农民为主转向以化工从业者为主。积极探索惠及周边公众的园区开发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上述两个镇集体经济组织入股回报稳定的化工区公共服务性公司。联手企业筹建化工园区企业责任关怀协会,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集中各方资源,全面开展对周边居民的爱心助医等实事项目,支持周边社区社会事业发展。通过定期公布环境安全公报、“公众开放日”、观摩应急演习等活动,普及化工知识,传递科学理念,增进周边居民对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和安全生产情况的了解,树立绿色化工的新形象。记者姚伊乐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