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各国为何紧盯中国碳排放峰值?

2014年09月24日 09:45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这次是领袖峰会,只是各方表示一个政治意愿,而非形成共识。”正在纽约参加此次气候峰会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的碳排放大国,气候变化的态度为各方所关注。本报记者了解到,此次纽约峰会中国或将对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做出进一步的表态。

  就在纽约气候峰会之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基本立场和实施计划。

  但也有外媒表示,中方没有给出碳排放预计峰值及执行减排路线图的具体时间表。

  “大家都在关心中国的哪一天哪一年能够真正实现碳排放的峰值。”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对本报记者说。

  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为何引起各国的格外关注?

  这是一个和经济发展以及能源结构密切相关的指标,一旦峰值出现,则意味着在今后的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逐年减少。换言之,峰值的出现时间取决于煤炭消费峰值什么时间出现,这迫使一个国家减少煤炭的使用量,除了要加速能源结构的转型,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吴昌华认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排放国,每年的增长量现在已经超过了北美和欧洲的总和。如何真正承担起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更好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大家所讨论的峰值。

  9月19日国务院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回应媒体提问时确认,中国将在“十三五”对煤炭的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实行总量控制。关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问题,解振华表示,峰值问题中国政府现在肯定会认真地研究,争取尽早宣布。

  我国的碳排放峰值到底何时到来,即便在国内的争论也非常广泛。

  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在中国第四届低碳经济发展论坛的发言中曾表示,2030年左右我国才会实现碳排放的峰值。

  对此,何建坤给出的解释是,通过对发达国家的规律分析,碳实现峰值必须有两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单位GDP的碳强度要高于GDP的年增长率,二是单位能耗的碳强度的下降率要大于能源消费的年增长率。

  “单位GDP的碳每年下降的速度发达国家为2%左右,我们未来通过技术创新,应该达到4%~5%的水平,所以GDP增长也必须在4%~5%这样一个水平才可以实现碳排放峰值。”何建坤曾公开表示。他认为,2030年左右,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中期阶段以后,峰值才会到来。

  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很可能会提前实现碳排放峰值。

  吴昌华支持这一观点。她认为,碳具体的排放是和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而能源的生产、消耗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相关。

  首先,中国经济很明显不可能再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因此能源的消耗也就降低下来。其次,近年来国家经济和产业转型成效显著,经济是在继续增长,但是增长的方式和以前不一样,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减少,国家更注重的是新能源或者高端技术的发展。

  此外,国家“十一五”开始制定节能降耗指标,效果也是很显著。“十一五”目标是2010年实现单位GDP能耗(能源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20%,最终实现19.1%。“十二五”目标是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降17%,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到明年基本也可以实现。

  “碳的使用量虽然还在增长,但是总体碳排放量的增量却是在不断地减少。”吴昌华对记者说,可以预想2030年实现碳峰值是绝对有可能的。

  还有更加乐观的观点认为,2020年左右,我国即可迎来二氧化碳的排放峰值。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微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煤炭消费峰值大约会在2020年左右出现,乐观估计煤炭消费峰值之后的三四年就会出现碳排放峰值。

  与此同时,他表示,峰值只是一个最高点,无论哪个国家的排放量是多少,很大或者很小,都会出现一个峰值。“我们国家煤炭存量多,就算出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会像某些西方国家出现零增长或者负增长的状态。”林柏强强调说。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