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的“南充路径”

2014年09月25日 17:15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位于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充河是长江水系嘉陵江一级支流,全长121.5公里,由于沿线工农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步伐加快、人口骤增和过度耕种垦殖,加之大量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大规模畜禽养殖,致使西充河沿线水土流失和污染日趋严重,沿河居民生活环境和饮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过3年多的综合治理,西充河由过去的劣Ⅴ类水质全面转变为Ⅲ类,从曾经臭气熏天的污水沟、臭水沟变成了亮丽的城市风景线、市民休闲游乐胜地,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治污目标。

  一、西充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的“四条路径”

  坚持超前规划,推行“科学治污”。2009年7月,南充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呼声,从既要发展速度又要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角度出发,作出了启动西充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战略部署。市政府专门成立了西充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由市长任指挥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根据西充河流域的区位、环境、资源和生态等特点,科学编制了《西充河污染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方案》、《西充河流域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规划》、《西充河流域景观长廊打造总体规划》、《“引嘉入西”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策划方案》等,从河道治污、生态修复、景观打造等方面确立了治理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细化了措施,明确了时限。该规划提出,要以打造国际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为目标,逐步将西充河打造成为以乡镇为节点、以景观大道为连线,集休闲、娱乐、旅游、安居于一体的“水乡观光走廊”、“城郊乡村旅游产业带”和南充版“清明上河图”。科学超前的规划让西充河综合治理步入了“快车道”。与此同时,南充市通过综合统筹,把县区相关项目集中打捆使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支持,2013年,西充河治理工程被列入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重点示范区——“415工程”(四县一湖五河),西充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坚持多管齐下,推行“立体治污”。南充市以“河道清淤、污水截流、修堤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采取加强流域沿线污染治理管理、引入嘉陵江水等多种措施全面治污,构建起多管齐下的“立体治污”格局。截至目前,该市累计投入资金近7亿元,大力实施了工业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治理、乡镇生活污染治理、主城区河道治理,建设了西充河污水截流工程、西充县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治理项目;关闭、搬迁沿河两岸的工业污染企业和畜禽养殖企业130家,整治排污口114个;河道500米范围内设置为禁养区,1000米范围内设置为限养区,严格控制污染源;流域沿线全面启动建设污水处理站,目前28个乡镇已经全面建成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达9000余吨;强化治污设施管理,出台了《南充市西充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办法》、《南充市西充河流域沿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等,确保治污监督、设施建设与综合管理同步。加快生态修复,沿线栽植苗木、花卉果树等13400亩。同时,针对西充河径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等突出问题,启动实施了“引嘉入西”工程,通过提水泵站从南充市城区荆溪片区附近引嘉陵江水入西充河,并在沿线规划布局,使之形成若干个湖泊以及叠水、渠道和瀑布等景观,从根本上达到了治污效果。

  坚持创新机制,推行“铁腕治污”。一是创新断面考核机制。为巩固治污成果、分清污染责任、防止治管脱节,建立了西充河治污“断面”考核机制,即在西充河流域沿线设置了晏家乡、西阳寺、新复乡、华凤街道办事处等5个水体监测“断面”,对西充河水质进行动态监测,并将考核县(区)流域水质出入境情况适时公布,严格奖惩,区分和增强了流域内县(区)政府工作责任。二是创新治污管理机制。建立了西充河治污“河长负责制”,即按照县(区)政府属地管理原则,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本地区的污染治理,确保每一河段都有人负责、有人管理。按照规定,凡全年内流域水质质量达不到规定天数的,每少一天罚款10万元。同时,对责任单位和“河长”实行问责,有效调动了区域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创新巡查监督机制。为确保西充河水质每年Ⅲ类水质达到300天以上,建立了西充河治污“定期巡查制”,组建巡查大队,以乘坐冲锋舟、橡皮船和小铁船等水上交通工具为主、巡查人员沿河徒步巡查为辅的方式,对西充河全流域逐日、逐点位、逐项目实地巡查。媒体公开曝光31次,对于发现的问题,制作成多媒体公开通报7起,先后公开通报违规排放案件7起、处理相关企业7家、约谈县区党委政府领导5次,查处治污不力领导干部2人。

  坚持全民参与,推行“阳光治污”。注重“共建共享”,全面推行“阳光治污”,采取专家把脉、听证座谈、规划公示、市民献计等多种措施汇聚民智,引导全民参与。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树立起“爱护西充河、从我做起”的观念,积极倡导、引导全社会自觉参与保护西充河的各项公益活动。设置有奖举报平台,定期向社会公布治污效果、建设进度以及监督电话,鼓励新闻媒体积极参与监督,鼓励广大群众监督举报污染行为,并对举报属实者予以奖励。定期不定期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参观治理成果,并在《南充日报》、《南充晚报》和南充电视台开辟专栏,对治理进度进行跟踪报道,刊发专题文章71篇。积极向群众征集西充河治理“金点子”。群众踊跃参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预见性、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先后收到市民意见和建议近20条,其中16条被成功采纳。

  

  二、南充市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的“四大特点”

  把科学规划作为治污的首要前提,实现了污染治理由“短期利益”向“长远发展”的转变。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涉及的范围广、战线长,必须打破“眼前利益”的思维痼疾,南充市更加注重顶层规划引导,坚持全域、全面,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域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特别是对治污的前期、中期和远期目标进行顶层规划,着力构建了治污体系和长效机制。

  把统筹施治作为治污成功关键,实现了污染治理“单一治理”向“立体多元”的转变。小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整合各方资源,统筹推进才能凝聚强大合力,必须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全面互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特别是要善于运筹帷幄、铁腕施治,通过落实责任,列出时间表,严格考核奖惩,真正调动主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治污积极性。

  把机制创新作为治污核心动力,实现了“自觉落实”向“铁腕推进”的转变。机制创新是污染治理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证,南充市按照“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思路,建立领导协调机制、科技支撑机制、政策扶持机制、公众监督机制、干部考核机制等以利益导向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和控制机制,把小流域污染治理纳入科学化、法治化轨道,形成了推动治污的强大原动力。

  把全民参与作为治污坚实保障,实现了“政府主导”向“全民共治”的转变。南充市变“以政府为主导”为“以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多元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市民群众、公益社团、新闻媒体、志愿服务机构等作用,汇聚民智民力,让民众参与到从决策到治理的全过程,从单向治理走向社会共治,真正赢得了市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公众智慧“最大化”。(作者系四川省南充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南充市西充河治理办副主任)

  冯祥权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