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本周三、周六空气将重污染 之后晴好至下月

2014年11月25日 10:11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参与互动(0)

  昨天的北京城还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今天夜间,空气污染就要快速加重。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从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了解到,本周内,本市预计要遭遇两次空气重污染,明天污染程度较重,周六或再次达到中重度污染级别。周日扩散条件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将开始转好,好天气将一直持续到下月初。

  预计周三、周六出现空气重污染

  昨天,受到弱冷空气的作用,本市空气质量为良好级别,不过,这样的好天气并不能持续很久,本周空气质量波动不定,26日和29日可能会出现两次空气重污染。

  根据市环保检测中心的分析,今天起空气质量就将逐步转差,到夜间开始空气污染快速加重,明天也就是26日的污染程度会较重,预计将达到严重污染级别。27日到28日的空气质量将转为良至轻度污染级别。29日,又将再次达到中重度污染级别。

  30日,也就是本周日,将有明显冷空气,受扩散条件改善的影响,本市空气质量将有所转好。

  本周风力不大 扩散条件一般

  据张大伟分析,本周空气重污染的26日和29日两天,大气扩散形势不利,大气静稳,地面弱南风,湿度大,污染物易于积累达到较高浓度。且本周内本市风力都不大,没有强冷空气的作用,只有小股冷空气的间歇影响,扩散条件总体一般。

  从区域输送影响看,今起到周六,华北平原地区整体扩散条件都较为不利,北风频次偏少,风力较弱,区域高浓度污染带会在今明两天以及周六随偏南风输送进京,预计将进一步加重本市的污染程度。

  机动车、燃煤、工业和扬尘是四个本市PM2.5的主要来源。其中机动车、工业和扬尘因为季节波动较小,当前排放强度属于常态水平,但燃煤排放却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当前正值采暖季,排放强度明显高于其他时段,特别是在目前不利污染扩散形势下,冬季供暖燃煤排放会导致的污染积累速度和程度明显高于年内其他时间。

  相关企业已做好应急减排准备

  于建华表示,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已经及时与周边省(区、市)沟通联系,共同应对此次重污染过程。本市各部门也积极行动,尽可能降低全市污染排放程度。

  在控制燃煤污染方面,市环保局在全市开展燃煤锅炉达标排放专项整治行动,并联合城管执法局加大对露天焚烧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市质监局则对重点煤炭生产配送企业进行煤炭质量检测,对销售不合格煤炭的,按照《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高线罚款。

  在控制机动车污染方面,环保局在进京入口加强检查、在路上加强路检路查还有入户调查抽查,重点检查重型柴油货车和客车、进京车辆排放超标情况,并加入对非道路用施工机械等排放监管。在控制工业污染方面,市经信委、国资委已组织相关工业企业提前做好重污染应急停、限产的准备。在控制扬尘污染方面,市政市容委也已经安排加密道路清扫保洁,减少道路交通扬尘污染。

  释疑

  1.此次污染过程,在地区联防联控方面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市环保检测中心:关于空气污染,在京津冀和周围六省区之前存在协作机制,遇到空气重污染联动,共同治理污染和消减污染排放量。此次市环保局也在积极协调周边省市,按照各属地的污染源特征,采取跟北京一样严加监管的措施,现在已经通知到了相关省区市,采取的措施稍后会反馈上来。各个地区根据不同的污染情况,都会有自己的预案和不同的措施。

  2.相关企业做好应急减排准备,是否意味着他们会提前启动减排措施?

  市环保检测中心:现在只是要求企业做好按应急预案停、限产的准备,并没有开始启动,真正要求企业采取停、限产的措施是根据空气重污染的级别来确定的。之所以早通知企业做好准备,是因为越早通知,企业的准备就越充分,预警一旦发出就可以直接实施,而不是“现通知、现准备”,影响减排效果。

  3.污染预警发布的依据是什么?

  市环保检测中心:目前的空气重污染预报还是趋势预报而不是级别预报,一般来讲,预测的时间越长,结论的不确定性就会越强,现在更多是能预报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几个污染过程、什么时候达到峰值、什么时候转好,但是具体峰值达到的级别、持续几天还不能确定。预警发布的依据是准确的级别预报,所以如果现在依据对26日可能会有空气重污染的趋势预报就发出预警,可能会不太审慎。

  4.减排措施可以提前准备,污染预警能不能也提前发布?

  市环保检测中心:现在预警的发布是根据之前的预案来的,是提前24小时发布,预案制定时间较早,提前的时间就与当时的预报能力相关。不过,随着预报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相信预报的周期和涵盖的时间段会有所增加。至于预案能不能修改,时间能不能提前,专家也在提出建议,目前还在讨论当中。文/本报记者 董鑫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