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西:破解“垃圾围村” 建设美丽壮乡

2014年12月01日 11:37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乡村环境变优,基础设施改善,农民收入增加,乡风文明向好……在壮乡广西,一场旨在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的“美丽风暴”正席卷八桂大地。

  2013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由自治区党政一把手牵头组织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以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为主要内容的“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决策,力争通过两年的集中整治,八年的持续努力,基本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实现清洁环境、美化乡村、培育新风、造福群众的目标。

  作为“清洁家园”专项活动重要牵头部门之一,广西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以破解“垃圾围村”为重点,广泛发动群众,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乡村垃圾处理体系,因地制宜推行农村垃圾处理技术,着力构建“清洁乡村”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后发展地区治理“垃圾围村”的新路子。

建立乡村垃圾处理体系,完善环卫设施

  广西山水风光秀丽,但乡村环境卫生与之不相协调。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垃圾产生量逐年剧增,而受体制机制、公共财政投入不足等因素制约,一些村屯周围、池塘水沟、田头岸边,生活垃圾、生产废弃物被随意倾倒,农村家园、水源、田园日益受到污染和侵蚀。

  据2013年的统计数字,广西农村每天产生垃圾约1.63万吨,清运量仅0.34万吨,意味着有8成的生活垃圾随意堆弃。垃圾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农村的生存环境。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自治区乡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吴伟权介绍,针对农村日趋严重的垃圾污染,广西着眼解决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建立起由“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就近就地处理”等三种模式构成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实现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20公里范围内全覆盖,其他区域垃圾清运处理基本覆盖。

  在田林县利周瑶族乡百达村,每天下午6点钟前,村民自觉把垃圾拿路边的垃圾集装箱倒放,然后由垃圾收集车前来清走,运往村子700米外的利周瑶族乡中转站,再由转运车运到县城的垃圾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有效解决了农村垃圾无人管、没处放、难处理的问题。

  在广西,像百达村这样距离市县垃圾处理厂(场)20公里内的乡村,主要实行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模式,重点加快距离市县现有垃圾处理厂(场)20公里内的乡镇以及主要江河沿线、主要交通干道沿线和景区景点周边的乡镇垃圾中转站建设,配备必要的转运车辆及设备。

  而对于距离市县垃圾处理厂(场)20公里范围以外的边远地区,则采取“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就近就地处理”模式。如隆林县母施村异地安置场,这个距离县城垃圾处理场近30公里的偏远小村庄,采取“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村处理”的就地处理模式,让垃圾处理不出村,保持了人居环境的洁净。

  围绕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广西农村环境卫生清洁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截至9月30日,全区累计投入15.98亿元,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填埋场、垃圾焚烧场(焚烧炉)、堆肥场、垃圾处理沼气池、微生物处理场、垃圾收集池和其它垃圾处理设施54.32万个;累计配备垃圾桶(箱)数量416.37万个、垃圾收运车辆数量6.14万辆;累计清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677.72万吨。

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广西属欠发达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在地理区位、人口规模、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乡风民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各地在探索农村垃圾处理技术路径时,坚持因地制宜,不照搬城市垃圾处理办法和技术路线,不求“千村一面”,不搞“一刀切”。片区集中处理,能够分散和缓解城市垃圾处理压力,就近就地处理,能够实现因村施策、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各类有效处理当地垃圾的办法,有钱按有钱的方法搞,没钱用没钱的办法做;条件好的按高标准建设,基础差的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由农民群众自主选择处理方式,初步建立了低成本、易维护、可推广的农村垃圾处理技术体系。

  走进玉林市玉州区大塘镇大双村,房屋掩映在绿树红花里,村道干净整洁,汩汩江水清澈见底。这主要得益于该村应用生活垃圾微生物处理资源化技术工艺,使得天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在农村垃圾生物处理站,只见保洁人员先将收集来的综合类垃圾进行破袋和除臭,然后进入厌氧发酵系统处理,产生的沼气和沼液供给周边居民使用。同时,通过分类将无机物、废品、有毒物分类并收集,垃圾废品中的塑料、泡沫等有用资源可以市场回收,碎砖、渣石等进行就地填埋,基本实现了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在陆川县,不少农村采取高架网床 生物垫料、沼气池 鱼塘 林果、猪粪污 微生物发酵菌制造液态肥等办法,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干清粪、雨污分流、固液分离和COD和氨氮减排治理,有效遏制了禽畜污染。

  浦北县北通、龙门等镇试点变废为宝,通过废旧回收大户带动,一村设一个废旧回收点,定期回收,深受群众欢迎。

  为加强技术指导,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清洁家园技术服务工作队深入乡村进行技术指导,出台《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引》、《关于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向社会公开征集适用技术方案。目前,由垃圾处理专家组科学论证、实地勘察、审慎研究推荐了13种适合广西实际的农村垃圾处理技术方案供各地参考。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出堆肥处理、沼气池处理、焚烧处理、垃圾热解、水泥窑协同处置、就地填埋等一批具有地方性、区域性、乡土性特色的技术路线。

依靠发动群众,变“要我清洁”为“我要清洁”

  “清洁乡村”是政府引导、干部服务、以群众为主体的群众性活动。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依靠群众,全面发动群众,工作思路、决策均以群众意愿为前提,以群众的满意度作为首要衡量标准,做到遵民意、集民智、聚民力、惠民生,使得基层群众的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为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活动一开始,全区共选派2.4万多支工作队8万多名机关干部下乡进村入户,宣讲政策,传播文明,挽起裤脚,捋起袖子,与农民群众一起清淤泥、扫垃圾、排污水,用实际行动为民排忧解难,发动群众保护乡村生态,建设美丽家园。

  同时,各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把党员培养成群众的主心骨,发挥基层党员在“清洁乡村”中的引领作用,引导农民群众改变垃圾乱扔的陋习,提升环境卫生意识。

  宜州市在“清洁乡村”活动中抓好“党领民办·群众自治”。目前,全市95%的自然村成立有党群理事会,有效带动了群众自我规划、自我筹资、自我修建、自我使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一年多来,全市乡村20多万人次主动参与“乡村清洁”活动,所有自然村的群众自筹村庄保洁费806万元。

  一些地方还创新发动方式,采取评比表彰、以奖代补、项目倾斜等激励措施,调动群众参与清洁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宾阳县深入开展“美丽村屯”评比活动,每个季度评选出100个自然村,每个“美丽村屯”奖励2头肥猪、50公斤米酒和1000元奖金,让积极参与的群众尝到“甜头”。未受到表彰的村不甘落后,全县你追我赶、相互激励的氛围十分浓厚。“万名干部回乡行”、“小手拉大手”……在广大农村,形式多样的宣传发动活动,让农民群众在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中逐步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家家出力扫除农村垃圾、美化乡村家园的良好氛围。

  据统计,目前全区有77%的自然村屯组建了保洁员队伍,78%的自然村屯成立了清洁乡村自治组织,95%的自然村屯制定了清洁乡村村规民约。乡村保洁逐步实现由干部带头推动向群众自主参与实施转变,农民“等靠要”思想少了,主动意识多了,环境陋习少了,卫生文明强了,农村人居环境和社会风气焕发出新的风貌、新的生机。

[page title= subtitle=]

坚持典型带动,重点区域重点整治

  城乡接合部、旅游景区、沿江沿河以及沿公路铁路边际暗角,是垃圾重灾区,是环境卫生整治难啃的硬骨头。

  重点区域重点整治。今年1~8月,广西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各地集中力量清理铁路沿线垃圾杂物、违章搭建、广告张挂和沿线工地,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城郊接合部改造和城市景观改造,并对沿线村庄和城市建筑进行民族文化特色塑造和风格塑造,打造出一条条环境齐洁美、富有民族风情、展现桂风壮韵的沿线村庄景观带。

  目前,广西完成铁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3203公里,占全区铁路里程的80.8%。动车疾驰,窗外掠过迷人的风景线,袅娜多姿、车移景随、美丽宜人。

  在“清洁乡村”活动中,各地以城乡接合部、旅游景区、大村大镇为重点区域,突出沿江、沿河、沿海、沿路环境治理,进行了分阶段、集中式专项整治,加强重点区域环境卫生常见污染面源控制,防控企业生产经营和群众生产生活污染行为,从源头上封堵环境污染,确保重点区域环境卫生状况持续改善。

  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去年以来,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选择约2000个村屯开展农村垃圾综合处理示范村屯建设,集中打造一批群众主体作用彰显、长效机制体系完备、垃圾处理技术先进、垃圾回收利用科学的示范集群,以总结提炼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清洁乡村、清洁家园的样板推广普及。

构建长效机制,让乡村清洁不可逆转

  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活跃着一支拥有180多名会员的老年人协会。他们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督好村里的环卫工作。协会每个月都要集中研究村里的环境问题,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冠洞村是广西构建“清洁乡村”长效机制的一个缩影。

  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严世明表示,将通过建立群众自治机制、层级管理机制和综合管理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一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可逆转的长效管理机制。

  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农村环境治理长效化的基本前提。各级政府将“清洁乡村”相关项目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建立垃圾收运处理、污水集中排放处理、清洁生产设施建设及运行管护等稳定投入机制,并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投入“清洁乡村”活动。

  同时,鼓励地方试行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解决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项目投入不足问题,整合农村供水、供气、供肥等经营性项目,通过BT、BOT等形式或特许经营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组件专门化企业参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项目开发。

  武宣县鼓励引导企业结对帮扶,全县30多家企业资助村屯“清洁乡村”活动资金160多万元,缓解了乡镇活动资金和基础设备紧缺的问题。

  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每年投入56万元,实行村级垃圾池清运承包制,承包方每周至少一次将村屯垃圾清运至垃圾转运站,实现“村收集、镇清运”环节。

  防城港市探索建立村屯集体公司,通过发展“农家乐”、创立“星级农家乐”旅游项目等发展集体经济,有力保障了保洁员工资和清洁经费。

  为防止工作“走过场”、“一阵风”,广西还把农村垃圾综合整治、环境卫生保洁等纳入法制轨道,自治区人大立法、草拟并将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乡村清洁卫生条例》,从法律层面规范群众环境卫生行为,保障“清洁乡村”活动深入持久开展。

  随着“清洁乡村”活动的深入,2013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出台《“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提出2013至2020年,分四个阶段从“清洁乡村”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和“幸福乡村”深化拓展,持续推进解决制约农村生态宜居和基础建设的突出问题,最终让农村过上环境优美、生活宽裕、保障有力、和谐幸福的美好生活。

  蓝图绘就,只争朝夕。壮乡广西正全面动员、全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天长蓝、树长绿、水长清、地长净”的美丽画卷,正在南国八桂大地上缓缓铺开。

  □桂建宣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