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竹溪: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城镇化

2014年12月05日 13:13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不仅包括既有大中小型城市,更涵盖了地域辽阔的县城和乡镇。作为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之一,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正借助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进绿色新型城镇化。

  “竹溪是全国500个资源富县之一,境内水电、林特、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且已获批3个国家级公园,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正在以建设‘国家公园县’体制为探索目标,因地制宜引导全县域、全产业及相关配套服务围绕绿色城镇化谋划,以全面落实城乡统筹和产城融合战略。”11月22日,竹溪县人民政府县长余世明接受《中国建设报·中国住房》记者独家专访时说。

建设绿色生态型城镇

  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是连接华中地区、面向大西北、出入大西南的重要通道,可谓“承东启西、通南贯北”。随着建设绿色生态型城镇规划的逐步实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正逐年提升。

  据统计,2013年竹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6亿元,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3422元、5091元,同比增长13.5%、14%。“根据竹溪自然资源分布特点,南水北调工程启动后,为了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我们放弃了粗放型发展模式,陆续新建了茶叶、核桃、药材、魔芋等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21万亩,方便这些产业和产品对外输出交易的鄂渝陕国际商贸物流园商贸广场目前也已正式投入营运。”余世明介绍说。

  在该县实地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沿途看到,围绕产业基地建设、生态修复、道路绿化、片区开发、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等方面,该县正在建设2500亩“百里绿廊”景观示范林,对“麻竹”(湖北麻城至湖北竹溪)高速公路竹溪段沿线的裸露山体进行栽植造林。

  “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想通过造林手段修复生态、保持水土、保护南水北调水源地,另一方面是想以景观林带为线、荒山绿化为点、产业基地为面,打造‘一线三带’生态绿廊(即以高速公路沿线可视范围为主线,建设绿色景观带、绿色产业带和绿色防护带)。”竹溪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同时,结合当地青山绿水优势,竹溪县已与上海炎善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计划投资4亿元,在该县桃源乡建设年产20万吨高端矿泉水生产线。另外,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安徽万世伟业投资集团建设竹溪生态城,打造集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居家养生、水上娱乐、科研、医疗、教育、美食、商贸、购物等为一体的县域产城综合体。

探索国家公园县体制

  “作为秦巴山区区域性生态宜居新城,竹溪正在借助上述生态城这类符合新型城镇化精神内涵的项目推动城镇化建设,加快产城融合,提升县域城市品牌。”湖北绿森投资置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王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11月初,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国家扶贫办等7个部门联合发文,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竹溪县大石门、关垭子、县河3个村已被正式列入首批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

  “不光如此,截至目前,不算省级自然保护区,竹溪县已经有偏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十八里长峡国家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公园。”湖北省竹溪县旅游局局长明扬告诉本报记者。

  “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除建设绿色生态城镇外,还依据自身的国家公园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国家公园县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后,近期国家有关部门针对建设国家公园体制的争论仍在继续,我们也在密切关注下一步国家层面的动向。”余世明说。

  按照竹溪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国家公园县体制”构想,接下来,该县将把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与“国家公园县”建设规划相结合,同时整合本地自身拥有的各类自然资源,充分结合市场发展趋势,与资本市场及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开发,以构筑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整体面貌大改观。

  “12月26日,‘麻竹’高速公路竹溪段将正式开通,这对竹溪正在大力推进的绿色新型城镇化建设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我们将进一步充分借助企业和市场的先进理念盘活县域自然资产,用经济理念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加快推动城市转型,同时还会充分借助外脑,与本土发展实际相结合。”余世明最后对本报记者表示。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