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国合会外方首席顾问亚瑟·汉森:中国的成就被更多人认可(2)

2014年12月11日 13:36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0)

  另一方面,国合会强调政策建议研究的及时性和前瞻性,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中国环境与发展中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而研究工作的持续性保障了国合会的工作效果,比如我们在工作中数次提出了能源与环境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建议,政策建议提出后,国合会将继续关注其进展情况。

  国合会集合了中方和外方很多有知识、有见地的专家,这些专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环境形势有很深的了解,而中国政府也很愿意倾听国合会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国合会成立20多年来得到了合作伙伴的持续捐赠。加拿大政府在与中国政府的合作过程中给予的捐赠资金从未间断。目前,国合会受到30家左右机构不同额度的资金支持。

  几任中国国务院总理、副总理都数次亲临国合会,如此高规格的重视在其他国家和机构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是比较少见的。这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态度,体现了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决心。

  中国环境报:正如您所说,国合会在为中国政府提供积极的政策建议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决心,传播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汉森:我举一个例子。就在不久前,我作为嘉宾参加了加拿大政府组织的一次关于环境发展和气候变化的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中国在环境发展和气候变化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工作进展。发言最后,我介绍中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仅仅这个简单的阐述就得到了在场300多位参会代表经久不衰的掌声,这使我感到意外的同时也深受鼓舞,说明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正在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可。

  国合会委员虽然以个人身份参加国合会的工作,但是这些委员和专家分属不同的国际机构和组织。国际机构、企业和民间团体通过国合会这个平台,在形成政策建议的过程中也了解了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和理念,回到各自岗位后,就会以不同的形式将在中国的所闻、所见、所感传播给更多的人。

  此外,国合会对于形成的政策建议和相关材料都实行透明化管理,在国合会的官方网站上可以下载所有资料。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保存着国合会自1992年成立以来的所有重要资料。

  中国环境报: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国合会的工作目标和重心是否也随着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和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有所改变?

  汉森:国合会的发展历史伴随着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国合会成立之初,也是中国环境保护事业刚刚起步阶段。早期的国合会工作任务,是通过理论研究和科学研判为中国政府在一些相对陌生或者急需了解的领域奠定一定基础。

  随着目前国际环境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国合会的工作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课题组和政策建议更加快速地应对这种变化,对于中国可能出现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做出足够快的反映。

  比如我们在政策建议的报告中至少两次提及把中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上升为部委,成为中国政府国务院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这就是国合会基于当时的环境保护形势为中国政府做出的政策建议。国合会还先后对环境经济学、环境与贸易、环境与能源、低碳经济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为中国政府的决策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当前国合会最重要的工作将是生态安全问题,这也符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中国环境报:未来我们对国合会的工作有哪些期待?

  汉森: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期,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逐渐转变为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国民行为的改革,而这种改革正契合了中国目前全面深化的发展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发挥市场作用,如何用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依法治国”理念,环境与发展的问题正是这个框架下最需要解决的前沿问题之一。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以及如何使现有法律更具有操作性,也是国合会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此外,国合会在环境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如何发挥社会资源保护环境以及环境规划和环保投融资等多个领域都有很大的工作空间。

  最后,中国如果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如何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南南合作等领域更好地履约,以及如何将中国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向世界传播也是国合会可以关注的方向。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