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四川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见成效

2014年12月17日 10:32 来源:中国建设报 参与互动(0)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以“探索创新模式,完善政策法规,增添设施设备,建立保洁队伍”为主要内容,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建设,带动了全省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得到农村居民的普遍赞誉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肯定。

  四川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掘提炼群众创造的经验成果,探索出了具有地域特点和典型意义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多种新模式。

  地处平原地区的罗江县将环卫设施修建到户、环卫工具配发到组、回收站点设置到村,统一修建标准、操作流程和技术规范,按生态处理方式分类处理农村垃圾,探索出了“户定点、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罗江模式”。地处丘陵地区的丹棱县龙鹄村打破村民小组的界限,依据道路和农户分布状况,合理规划建设倾倒池、分类减量池和村级收集站,由县直接转运处理,并创新农村保洁清运的社会化服务模式,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确定垃圾收集和常态保洁承包人,全体村民每人每月出1元钱,村民和村委会实施有效监督,探索出了“龙鹄模式”。地处四川盆地边缘山区的达州市,在45%距县城20公里内的场镇,采取“镇运输,县处理”方式;在50%距县城较远的场镇,采取按多镇统筹建区域性垃圾处理场方式;在5%距县城过远的高山区场镇,采取就地卫生填埋方式,探索出了“以城带乡、区域辐射、因地施策”的“达州模式”。地处四川西部边缘高原地区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着力保护长江水资源涵养地,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在农区从简单焚烧到生化处理转变,在牧区从乱扔乱丢到集中清运转变,在景区从粗放处理到精细化管理转变,探索出了“实施三个转变,降低垃圾危害”的“阿坝模式”。此外,该省还创新开展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活动,引导农村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近年来,四川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化运作”模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设施建设投入。自2008年起至今,省级财政已安排5.41亿元专项资金,带动各地通过财政投入、整合专项、社会融资等渠道共投入资金64.67亿元,用于村镇建设和添置环卫设施设备。截至2013年底,全省建有生活垃圾收集点的行政村已达3943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4.9%;已配有农村生活垃圾转运机动车8495台、非机动车48782台;村庄环境卫生的投入达13亿元。与此同时,该省还加强了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的建设,5年多来,共投入资金7.2亿元,新建、改造乡村级回收点1.6万个。到2013年底,全省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点覆盖率已达到86.7%。

  该省建立了村庄清扫保洁人员队伍。截至目前,全省配备村级保洁员的行政村已达40711个,占总数的87.66%,乡村保洁人员队伍已达23万余人。

  王玉华 吴津 薛学轩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