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石油企业改革 多元化发展是趋势

2015年02月09日 10:35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参与互动()

  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93号汽油每升零售价格已全面开启“五元时代”。随着“跌跌不休”的油价,国内石油企业的改革也加快了步伐。

  “随着国际原油的大幅下跌,国内油价与2014年峰值相比,跌幅近乎腰斩,与此同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也迎来了‘十三’跌。虽然面对低迷的市场环境,国际油企皆遭受不同程度损失,我国的‘三桶油’也未能幸免。可以说,国际油价的下跌对于油企的影响颇大。”生意社成品油分析师张雯博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油价值缩水,一些油企营业收入和利润将大幅减少,此外,国际油价下降将影响国内油企海外投资资源项目的积极性。油价下降,企业需要重新评价项目开发的经济性,同时谨防国外已开发项目出现违约。

  面对多重的市场环境,石油企业不得不面对转变,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拓展非油类业务,能够有效地适应我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切实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生命力,创造商品价值,服务增加价值,开发潜在效益。

  日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成玉在中石化2014年度工作会议上曾提出“未来加油不花钱”的话语,这句话似乎给出了未来石油企业改革的方向与力度。

  不过,对于“未来加油不花钱”这种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深圳市思格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高瞻则持有不同的看法。

  罗高瞻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石化大力拓展产业链,发展非油品服务,提出“未来加油不花钱”可能意在引导大家对中石化非油品服务的关注,同时通过绑定消费促进中石化非油品服务的发展。随着能源的消耗殆尽,未来有一天将会“有钱也没油可加”,因此到时加油是否要花钱意义不大。

  如果未来真正能够实现“加油不花钱,羊毛不是出在羊身上”,那么具体的实现方式又是如何呢?

  张雯博强调,中石化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靠规模扩张、投资拉动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靠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的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二是从“石油+化工”的大产业结构转向“能源+材料”的大产业结构;三是从主要靠加工制造创造价值转向主要靠技术创新和服务增加价值。“因而,中石化的企业转型发展大方向为“研发+制造+服务”,即技术引领制造创造商品价值,服务增加价值,开发潜在效益。”

  据中石化季报数据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中石化成品油总经销量1.38亿吨,同比增长2.61%;而非油品营业额达114.5亿元,同比增长15%。在这种背景下,傅成玉提出“非油品业务经营量或超油品经营,非油品积分消费可折成油或现金,可以实现不花钱加油。”

  中宇资讯分析师张永浩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核心依然是围绕非油业务的发展。现在的情况是非油业务靠油来养,中石化的目标是未来以非油业务来养油。

  张永浩向记者介绍,自王天普时代开始,中石化已经开始尝试探索非油业务领域,但是当时处于炼油黄金时期,对于非油业务重视程度不足,并且非油业务在中国的发展确实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

  “傅成玉在中海油任内时,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海外并购等操作证实了他的远见和魄力。他自执掌中石化后,石化行业环境每况愈下,在促进传统石化业务提质增效的同时,该企业对于非油业务的发展开始倾注前所未有的热情。可以说,中石化向非油领域的倾斜,是炼油环境恶化下的被动应对,也是顺应发展规律的举措。”张永浩说。

  据中宇资讯数据统计,2014年12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达到3037.3万吨,达到历史高位。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也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2014年全年国内原油表观消费总量为5.11亿吨,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60.2%,较2013年同比增长2.8个百分点。可以说,这种高度依存度使得石油本身的风险加剧。

  罗高瞻表示,目前传统石油能源所剩无几,未来必然要通过新能源来替代石油,发展替代型的新能源是能源企业的必然选择。

  另外,他进一步表示,还需拓展产业链。目前传统业务风险加大,唯有拓展产业链才能平衡风险,同时又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尽快实现在新产业的布局。

  张雯博表示,中石化企业转变,改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企业技术和服务的附加值,向“研发+制造+服务”方向发发展,拓展非油类产业,符合现在市场和经济环境,能够很好地增加其盈利能力,高速扩张之后,资源与利润率让中石化走向以质换量的改革途径,多元化等发展可以增加其盈利能力。本报记者 梁文艳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