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丝路文明何以延续?破解丝路复兴生态难题

2015年03月13日 14:18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

   自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社会各界围绕丝路复兴的讨论一直持续升温,“一带一路”更是成为2015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中三次提及“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很多国家,商品贸易的需求及其巨大利润是古代丝绸之路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然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不仅是纯经济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也使区域内各国形成共同体,如何护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让丝路文明得以延续,古老的丝路驼铃再度唱响?

调查:丝绸之路沿线生态脆弱,荒漠化严重

   提到古丝绸之路,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出一幅“黄沙漫漫,驼铃悠悠” 的辽远、凄美画面。丝绸之路承载着中华盛世的骄傲与荣光,造就了古老的经济神话。新时期下,丝绸之路经济带规模远远大于过去,“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共同振兴丝绸之路,成为各国共同的梦想,共同的期盼,然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如何?生态状况怎样呢?

   就沿线国内地区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经过中国中西部地区。在这些地区,土地荒漠化问题十分严重。总体来看,我国西部1/3是沙漠,具体到省区,新疆沙化率达到64.34%,宁夏55.8%,内蒙古52.2%,甘肃45.12%,青海26.7%。

   从沿线国外地区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过的中东、中亚等地区,荒漠化也日益加剧。以哈萨克斯坦为例,联合国驻哈萨克斯坦代表处新闻办公室曾透露,哈萨克斯坦约66%的土地在逐步退化,近1.8亿公顷土地沙漠化,其面积在中亚国家中高居首位。

   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指出,丝绸之路沿线生态脆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严重,水资源短缺,为当地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从气候变化角度而言,这些地区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脆弱,极端天气、干旱缺水等问题挑战严峻。

   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丝绸之路沿线环境相对恶劣,在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历史上生态危机时有发生,是影响丝路文明延续的重要因素。在丝绸之路复兴的进程中,伴随沿线地区人类活动的加剧,人地关系将更趋紧张,其生态环境风险必将明显加大。

   “土地荒漠化不仅是生态问题,也是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安全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很多都是荒漠化的土地,如不科学应对和解决,势必将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2015年两会,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提交了《关于将沙漠治理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提案》。他表示,土地荒漠化导致沿线很多地区经济发展落后、贫困人口集聚,甚至时常诱发严重的社会和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这些地区发展与稳定的重要因素。要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必须直面土地荒漠化问题,并下大决心、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问计:如何破解丝路复兴生态难题

   “一带一路”这一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承载着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赋予了古老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其沿线生态环境的脆弱性,需要各界携手合作,保障生态安全。

   “当务之急是修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生态健康恢复的同时,发展绿色经济,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总裁吴昌华说。

   “丝绸之路也是科技交流之路,丝路复兴仍然面临全球变化、生态恶化、资源危机、贫困等一系列重大难题,需要科技界行动起来,积极开展跟踪研究,为丝绸之路复兴提供思想库支撑和决策服务。”中国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孙鸿烈院士曾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说。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董锁成研究员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展需要强调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制定创新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跨国共建生态环境,建设国际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科学问题,必须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持,实现各国合作共赢和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2015年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在西部地区大力推广光伏发电与生态农林业相结合治沙模式的提案》,建议通过“光伏治沙”走出一条工业治沙新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使当地生态得到极大改善。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一方面使沙漠治理问题的紧迫性凸显出来,另一方面,也为沙漠治理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我国沙漠治理的技术与模式日渐成熟,已经具备了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条件。如能将沙漠治理纳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将起到多重积极效果。”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表示,“中国26亿亩沙漠中可治理利用的达6亿多亩,如能推广库布其沙漠治理技术和模式,至少可以改造出3—4亿亩耕地,相当于18亿亩耕地红线的1/6多,将大大缓解耕地压力,并且可创造2万亿元GDP和上百万个工作岗位。目前,中国荒漠化治理的经验和成果已得到联合国有关机构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认可。可以考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修复合作机制’,利用该机制为沿线地区沙漠治理提供技术援助。”

   行动:生态护航发展,绿动丝路

   “一带一路”经济带,特别是陆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气候与生态的变迁之路,其水土流失与风蚀沙化严重,生态脆弱性不断增加,农林牧生产气候风险很大,生态修复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需求刻不容缓。如何让这条“丝绸之路”绿起来,实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目标?丝绸之路沿线部分省份提出,发展绿色经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201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据媒体报道,2015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表示,甘肃将认真实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积极探索内陆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与转型跨越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攻坚克难,担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使命,助力“一带一路”生态建设。

   此外,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绿化丝绸之路的行动中来,2014年11月1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与中国亿利公益基金会在悉尼联合发起“修复土地退化,改善气候变化”的倡议,并提出推动“绿化丝绸之路伙伴计划”,联合全球商业与公益伙伴,用10年时间沿丝绸之路种植13亿棵生命之树,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创造良好生态环境。

   继国家提出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之后,近日,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民间也成立了“绿丝路基金”。这是“绿色丝绸之路伙伴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首期募资300亿元,致力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产业发展,将实现“共建绿色丝路、共创生态价值、共享生态文明”的美好愿景,与国家的“丝路基金”相得益彰。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长莫妮卡巴布女士表示,中国的治沙成就和库布其的治沙模式对全球荒漠化治理、气候变化改善是一个巨大的贡献,它所采取的生态、经济、民生平衡驱动的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模式和经验很值得国际社会借鉴。她高度赞扬了中国政府目前积极推动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国策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战略,称这是造福整个人类社会的事业。(记者 魏博)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