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让群众有良好环境的“获得感”

2015年03月24日 16:31 来源:中国环境网  参与互动()

  ◆王争亚

  在今年全国两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全国两会期间,“获得感”也成了一句使用频率极高的热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句话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记录见证着美丽中国前进的脚步。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包括哪些方面?笔者以为,除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层面之外,优美、优良的生态环境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缺少了对于良好环境的体验与享受,那么,这样的“获得感”是残缺的,也是不完整的。

  从本质上讲,“获得感”就是幸福感。而对幸福感的理解,人们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认识标准。“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农村地区对幸福生活的普遍追求。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人们已经从过去的注重温饱到现在的注重环保,从过去的谋求生存到现在的追求生态。这种悄然的变化,折射的是人民群众期盼在生态环境方面有着更新更美的幸福“获得感”。

  当下公众在优良环境这一问题上的“获得感”显然是不尽如人意的。仅举一例,即可说明问题。这些年来在雾霾天气多发、频发的情况下,公众对于环保部门定期发布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多半持质疑的态度。缘何如此,这是因为公众认为自己的感官判断与官方监测发布的数据相差甚远,总感觉自己并未获得有关部门所说的“优良天气”所带来的怡人和舒适。与之相反,公众更多、更真切的感受倒是雾霾天气给人们生产生活及健康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因此,不论政府发布什么样的信息,公众相信的还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由此可见,“获得感”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非常直接、非常具体的,更是可以感知、感受的。作为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无疑应当积极地适应当下人民群众对于优良环境质量的新要求、新期待,并以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务实举措和具体成效让公众积淀更多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全国两会已经圆满落幕,但“获得感”等热词依旧充满着情感和温度。“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两会好声音激励着我们在这个充满生机的春天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以改善环境质量的实际成果让人民群众有一份满满的幸福收获。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