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青海湖湟鱼非法盗捕现象难杜绝 湟鱼保护任重道远

2015年04月03日 17:12 来源:中国环境报  参与互动()

青海省成立了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并建立了裸鲤原种保种基地。图为工作人员在打捞鱼苗。 祁浑芳摄

2014年,青海全年共放流湟鱼鱼苗781.6万尾,渔业资源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图为青海当地的干部群众在放流湟鱼鱼苗。 祁浑芳摄

  2014年年底,青海湖湟鱼资源量恢复到4.5万吨。整个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只有达到16万吨以上,生态才能趋于平衡。目前,非法盗捕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杜绝,湟鱼保护依旧任重道远

中国环境报通讯员夏连琪 记者安世远

2月初的青海湖,依然寒气逼人。牧民南加带领的湟鱼巡护队在靠近青海省海晏县达玉村的湖面附近,发现了3个盗捕渔网,里面有200多条湟鱼。

对巡护队来说,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发现盗捕湟鱼行为。多年来,随着青海省持续实施封湖育鱼政策,相关部门齐心协力开展专项行动,由当地牧民组成的巡护队也积极参与进来,但非法捕捞湟鱼的现象仍没有从根本上杜绝。

2000年时,青海湖湟鱼资源量仅剩下数千吨,到了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线。但到2014年年底,湟鱼资源量恢复到4.5万吨,虽然仅为最高峰时期的1/8,但保护效果已经显现出来。

据专家估算,整个青海湖湟鱼资源量达到16万吨以上,生态才能趋于平衡。加之非法盗捕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杜绝,湟鱼的保护依旧任重道远。

湟鱼保护: 从濒危物种到显著恢复

2000年,青海湖湟鱼资源量仅剩数千吨;到2014年年底,已达到4.5万吨

在青海,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青海湖中有两宝,一是湟鱼二是鸟。”作为青海湖独有的鱼类,湟鱼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

湟鱼是“青海湖裸鲤”的俗称,其祖先是黄河鲤鱼,原本是有鳞的。13万年前,青海湖因地质运动变成了闭塞湖,后来演变成咸水湖,黄河鲤鱼的鳞片也随之逐步退化,演变成现在的无鳞湟鱼。

青海湖地处高原,水温低,为贫营养水体,湟鱼生长速度很慢,有“一年长一两”的说法。在1958年之前,青海湖湟鱼原始储量达到了32万吨。在1960年~1962年3年困难时期,有数万人进入环湖地区日夜不停地疯狂捕鱼,3年捕捞量将近7.3万吨,其中日捕捞量最高达到七八十吨。有人说,是湟鱼救了青海人的命。

由于大肆捕捞,致使湟鱼资源量迅速下降。到上世纪90年代,上级给渔场下达的任务已没法完成。2000年,青海湖渔场宣告停产,这时湟鱼资源量仅剩下数千吨,到了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线。

除了过度捕捞之外,造成湟鱼资源量锐减的另一个原因是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恶化。

有资料显示,从1958年到上世纪90年代,是青海湖流域人类生产最频繁、也是人类向青海湖索取最多的时期。人们在青海湖周边开荒种田、乱砍滥伐,致使青海湖生态急剧恶化,湖畔草场减少了62万亩,退化草场达110多万亩,沙丘和风沙土地面积达到了756平方公里。

土地植被破坏了之后,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河流水量大量减少,青海湖流域内100多条入湖河流逐渐干枯,到最后只剩下了六七条主要入湖河流。湟鱼产卵场地大面积缩减,生存环境岌岌可危。

除了拥有独特的湟鱼之外,青海湖还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等珍稀鸟类,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鱼鸟共生生态链。

青海湖之所以有鸟,是因为有湟鱼。有专家指出,青海湖的生态系统是由高原湖泊水体、岛屿、河流和湿地构成的,其中湟鱼是纽带和食物链的主要环节,处于核心地位,是这个共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指导性物种。湟鱼资源量的衰减,将直接威胁到鸟类的迁徙、繁衍和生长发育,影响到湖区候鸟的数量和组成结构。

青海湖特有的草原生态和湖泊生态系统结构较为简单和脆弱,稳定性差,一旦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将导致系统严重破坏并且难以恢复。所以,湟鱼濒临灭绝,将会导致整个青海湖区生态系统严重失衡。没有了湟鱼,鸟儿因失去食物源而不再依恋青海湖;没有了湟鱼,青海湖水体生态链将会崩溃,变成一潭毫无生机的死水。

青海湖湟鱼面临的生存危机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2003年,湟鱼被列入《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第一批名录》;2004年,湟鱼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1994年,青海省首次在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政策。至2011年,已是第五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而此次封湖育鱼行动将持续到2020年年底。

经过多次封湖育鱼行动的实施,湟鱼资源量得到了显著恢复。经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监测,到2014年年底,青海湖湟鱼资源量达到4.5万吨,比2013年增加近6000吨,是近年来湟鱼资源量增长最快的一年。

专项行动: 瞄准非法盗捕行为进行严查

通过严厉打击,非法盗捕、贩运、销售湟鱼等行为得到一定遏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

由于湟鱼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导致非法盗捕湟鱼现象严重,严重威胁着湟鱼资源量的恢复。

为打击非法捕捞行为,近年来,青海省农牧、公安、工商等多部门联合,省州县联手,目标锁定为盗捕、贩卖、加工销售湟鱼行为,每年开展冬季、夏季保护湟鱼专项行动。

此外,还定期开展了专项执法检查,执法人员深入青海湖畔、周边餐馆、湟鱼产卵的河畔、农贸市场、农家院等地,编织起了一张保护的大网,盗捕贩卖湟鱼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据青海省渔政总站工作人员介绍,2011年以来,青海省已查处大小渔政案件300多起,查处非法经营湟鱼餐馆120多家,有效减少了人为活动对湟鱼资源造成的破坏。

2014年夏季,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水上公安局)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夏季保护湟鱼专项执法行动。各行动小组采取蹲点守候、互查、夜间突袭检查和联合检查等方式,对湖区、重点河道、重点市场和餐馆开展执法检查。

在这次专项行动中,执法人员对西宁市65家私房菜馆和337家经营性农家院、茶园进行了摸排,查处餐馆、茶园13家。办理刑事案件3起,刑事拘留5人;治安案件1起,行政拘留1人;渔业行政案件17起,没收湟鱼1445公斤。

2014年6月17日,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湖东派出所在例行巡湖检查时,在青海湖以北海北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交界处的沙滩上发现了两艘冲锋舟。执法人员随即上岸进行检查,发现在距冲锋舟以西5米处有沙滩坑铺、棉被、锅灶等生活物品。冲锋舟正前方两米处有一人工挖掘的沙坑,里面有5编织袋鱼,疑似为青海湖湟鱼。

执法人员随后经过4小时艰苦追踪,在离现场13公里的沙山中抓获了两名犯罪嫌疑人。

在加大打击非法盗捕、贩运、销售湟鱼等行为的同时,青海省还连续多年开展以湟鱼保护为主题的宣传活动。目前,全省已经形成政府统管、渔业行政部门主抓、有关部门联手互动的保护湟鱼综合防控机制。

2014年,青海省与甘肃省建立了省际联合保护湟鱼的协作机制,定期开展打击非法贩运、加工、销售湟鱼专项行动,将保护湟鱼的行动延伸到了省外。

尽管打击力度越来越大,但在专项行动中,执法人员发现偷捕、贩运、加工、销售湟鱼的现象并没有杜绝,相反越来越隐蔽,手段变化多端等问题仍然存在,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如下网方式、地点比过去更加隐蔽。

此外,个别长期从事盗捕活动的人员还对渔政执法人员进行了公然对抗和挑衅。

禁止销售: 签订承诺书不食用湟鱼

和餐馆签订承诺书,警示经营者和消费者承担起保护湟鱼的责任,不食用湟鱼

餐饮业是非法捕捞湟鱼利益链的最后一端。湟鱼带来的丰厚利润,导致青海湖周边区域的餐饮业很火,在旅游旺季更是如此。

据青海渔政部门负责人介绍,外地游客、过往司机等流动人口是主要食客,约占7成。一些游客在欣赏高原风光的同时,总会惦记着湟鱼的美味。

要保护好湟鱼资源,餐饮业是重要的一个链条。近年来,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每年都会在青海湖景区举行“保护湟鱼资源,呵护美丽家园”承诺书签订活动,并将印有封湖育鱼通告、倡议书、承诺书、举报电话的宣传展板,一一挂到景区每家餐馆最显眼的地方,警示经营者和消费者承担起保护湟鱼的责任。

2013年6月,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第一次和周边餐饮业老板签订了保护湟鱼承诺书。150家餐馆老板们在承诺书上签上名字、按下手印,庄严承诺不加工和销售湟鱼。

在景区开了13年餐馆的老板杨云告诉记者,近几年,当地公安、渔政、工商等部门加大对环湖周边餐馆检查的力度,尤其是渔政部门几乎天天巡查,“与其冒险试法,不如将自己的其它菜做好,照样能赚钱。”

据了解,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组织下,一些餐饮业老板通过实地学习考察,已将龙羊峡养殖的高档三文鱼引进到餐馆。杨云说,游客来了,照样可以吃到本地养殖的高档鱼。

记者在青海湖周边区域采访时了解到,目前,从倒淌河到大水桥环湖一线,共分布着各类餐饮店多达200多家。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联合相关部门,一边进村、进餐馆,让个体商户们写承诺,与群众拉家常、讲保护湟鱼的相关法规,加大宣传力度;一边派专人划区、定责,盯守湟鱼洄游河道和各类餐馆,并采取流动抽查和主要路段检查,来最大程度遏制盗捕贩卖湟鱼现象发生。

青海省渔政总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和环湖各景区所有餐馆签订承诺书,希望环湖餐馆经营者和游客能提高保护意识,不食用湟鱼。

放流裸鲤: 加大放流力度恢复湟鱼资源

截至2014年,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已累计向青海湖放流1年龄的大规格鱼种8350万尾

除了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禁止食用湟鱼之外,青海省还加大青海湖裸鲤及花斑裸鲤等土著鱼类放流力度,恢复湟鱼资源。

2014年,青海全年共放流湟鱼鱼苗781.6万尾,渔业资源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其中,仅在青海湖流域就放流青海湖裸鲤鱼苗700万尾,补充和恢复了渔业自然资源。

为保护湟鱼,青海省成立了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的前身是青海省鱼类原种良种场和青海湖裸鲤人工放流站,始建于1985年,主要业务范围是青海湖裸鲤原种保存、资源救护、种质检测、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普查监测。中心以青海湖湖东8000亩面积的洱海作为青海湖裸鲤原种保种基地,同时在海北州刚察县境内也建立了裸鲤人工繁育基地。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青海湖湟鱼的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始于2002年,起初放流的均为青海湖裸鲤“水花”鱼苗。2004年之后,改为放流培育1年后的大规格鱼种。截至2014年,已累计向青海湖放流1年龄大规格鱼种8350万尾。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还加大了湟鱼淡水人工养殖技术的探索,人工淡水池塘大规格鱼种培育取得亩产466公斤的好成绩,拓展了青海湖湟鱼生存空间。

2008年,根据湟鱼溯河洄游生态习性,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和台湾专家共同研制了金属简易过鱼通道。新建的沙柳河简易过鱼通道经过全洄游产卵期两年的试运行,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

2010年,青海省刚察县在总结历年过鱼通道改建经验的基础上,将沙柳河大坝改建为比降1/10米的开放式阶梯型过鱼通道,使坝下的亲鱼基本上溯,拓展湟鱼洄游产卵面积达1100平方公里。

公众参与: 湟鱼巡护队实施全天候巡护

在青海湖周边,长期参与巡护的大约有400多人。在盗捕高峰期,主动参与巡护的牧民达上千人

南加是青海省共和县倒淌河湖东种羊场的牧民,2010年,他牵头组建了一支由30个左右志愿者和牧民组成的“青海湖湟鱼巡护队”,主动对接和协助当地渔政部门,宣传并制止湟鱼非法捕捞行为。

经过南加这几年的发动,沿湖各县乡村都建立起了固定的巡护队,长期参与巡护的大约有400多人,在盗捕高峰期,主动参与巡护的牧民达上千人。

如今,这支遍布环湖的巡护志愿者不仅有牧民,还有医生、教师,甚至高僧、企业家、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他们利用各自的影响力,把湟鱼保护和环保理念传递出去。

从2014年至2015年1月,在巡护队积极配合下,青海省渔政总站共处置了76起现场捕捞违法的刑事案件,处理违法人员100多人。

2015年2月3日, 51岁的南加驾驶着一辆皮卡车,带着志愿者——22岁的诺日桑、23岁的蒙克格日勒和9岁的儿子桑杰,冒着零下10多度的气温,开始连续5天的巡护工作。

青海湖环湖长度大约有360多公里,环湖一圈少则5天、多则10天,巡护队员夜里走到哪儿就住在附近的牧民家中,或在湖边搭上自带的帐篷过夜。

2月3日9时许,南加接到海晏县达玉村巡护队打来的电话,称在紧挨达玉村的湖面附近,凌晨发现有多辆可疑车辆开着车灯在冰面活动,可能是下网。南加立刻把情况向青海省渔政总站进行报告,随后开车驶往60多公里外的事发地。

到达现场时,60多岁的牧民吉和白已经带着40多个牧民,手持凿冰钢钎,对着3处盗捕点开凿寻找渔网。

凿开被冰封住的洞口拉出渔网,一条条被挂住的湟鱼正在挣扎,有的已经死去。在第一个洞口被拉起的60米长的渔网中,大家发现了50多条湟鱼,最大的一条足有30厘米长,幸运的是,这条湟鱼还活着,当它被小心翼翼地放回冰洞,一扭身,瞬间在大家视线中消失时,所有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巡护队在方圆1公里的地方,共发现了3个有渔网的盗捕点,南加和巡护队员放归了200多条湟鱼。

在日常巡护中,南加主张法律法规宣传和理性劝导,不允许巡护队员与捕鱼者发生暴力冲突。通常,他们积极联系渔政部门,对劝阻不停手的捕捞者取证后举报。渔政部门和警方在当地牧民的支持下,也加大了打击力度。同时,青海省渔政总站也在乡一级政府配备了“护鱼干事”,专职协调和规范巡护队参与合法保护湟鱼。

由于民间巡护队的几乎全天候巡护和渔政部门的眼里打击,捕鱼者逐年减少。如今,明捕基本绝迹,但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仍有一些非法捕捞者在夜间进行非法捕捞,躲避巡查和警方打击。

青海湖湟鱼保护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非法盗捕现象只要存在,就一刻也不能松懈。这是一种义务,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编辑:史建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