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汉能的零排放愿景

2015年04月15日 09:37 来源:证券时报  参与互动()

  只要人类还依赖这个世界生存、发展,还希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碳排放就得一直持续下去

  汉能薄膜发电集团的移动能源解决方案,虽然听起来似乎确实不错,但在李河君的介绍中,多多少少还是能够让人听出一点儿“吹牛”的成分。

  据他说,汉能的移动能源解决方案是“移动能源+传统行业”创新合作的典范;“移动能源+”的合作模式,将深刻改变现有的产业格局,促使工业化流程的再造,各个行业都有机会利用它获得竞争优势,实现绿色升级;更重要的是,“移动能源+”的合作模式,将使经济发展的各种基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和聚集。

  显然,在李河君的规划里,这种合作模式的基础和主导者,就应该是先进的薄膜发电技术和该技术领域的领跑者汉能公司了。在畅言移动能源巨大优势的时候,李河君多次提及,薄膜发电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新技术,实现了“零排放”。这难脱“吹牛”之嫌。

  虽然在使用过程中,确实不用担心这种薄膜在太阳的照射下会蒸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来,但不幸的是,这种能发电的薄膜终究不是树叶,见风就能自己长出来,要制造这种神奇的“人工树叶”,必然要涉及所需原材料的勘探、采掘、运输、冶炼以及制造薄膜,乃至最终的回收、处理,而这些环节,无一不是碳源滚滚。因此,把自家的柔性光伏薄膜夸赞为“零排放”的模范,显然并不客观。

  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只要人类还依赖这个世界生存、发展,还希望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碳排放就得一直持续下去,不在这里排,就要在那里排,这里排少了,别的地方就会排多点。

  如此看来,只要制造这种柔性光伏薄膜还需要铜、铟、镓、硒之类的东西,所谓的“零排放”,就一定不存在,其“零排放”的终极愿景,实现起来大约也有点儿难。不过,也不用过于沮丧。虽然“零排放”不存在,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在其他方面取得一些实质性的突破。比如,如果能在太阳能的转化率以及光伏薄膜使用寿命上实现革命性的突破,那么,这种技术的未来显然就会令人无比憧憬。

  据说,汉能的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创出了30.8%的实验室世界最高的转化率,而其现有薄膜组件量产转化率则是17%。要把17%提升到30.8%,估计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即使将来新技术的转化率达到了足以推动产业“革命”、足以促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和聚集的程度,汉能公司能否担当得起引领新技术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新世界的重任,也还是未知数。

  毋庸讳言,对于公众而言,汉能还是一个相当“神秘”的公司,虽然似乎突然之间就广告铺天盖地而来,但公众目力所及却很难找到汉能的产品,更别说能亲身体验一下汉能薄膜的强大能量了。就此而言,公众质疑一下汉能的豪情壮志,似乎也真是情有可原。如果汉能确实铁了心,要扮演“绿色升级”引领者的角色,显然就要想办法打消一下这种质疑。

  要从根本上打消这种质疑、打消公众对新技术“行不行”的担心,单凭李河君在本周一举行的发布会上的一次演讲或随后的几次演讲,显然不现实;“事实胜于雄辩”,一批令人惊艳的产品,或许更有说服力,那张“神奇”的薄膜的力量也就在此。

  对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的深入、广泛利用,无疑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开发、利用这些绿色能源,显然需要如汉能这样的公司在这一领域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也需要其他行业乃至整个社会对它们的努力作出认真的回应。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探索、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如汉能这样的引领者们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每一声质疑,否则,这个全新的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就一定会面对更多的困难。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编辑:宋亚芬】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