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周大地:能源投资不能把以后的饭一口吃掉

2015年12月14日 09:29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周大地

  在“十二五”还剩最后一个月的时候,京津冀等地发生了严重的雾霾,此时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通过了全球气候新协定。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有必要反思一下以往的能源投资,同时也为“十三五”的绿色低碳转型制造更多的机遇。

  在2008年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出台了包括4万亿投资在内的刺激计划,拉动钢铁水泥等“铁公基”,包括房地产等行业进行了新一轮扩张,但到现在为止,这种传统的扩张模式已经很难持续下去了。

  基建等扩张自然会带来能源行业的繁荣。但到了“十三五”时期,能源的发展如果还想着万马奔腾,各个板块自由扩张,那肯定是不可能了。

  “十三五”能源行业应该是一个优化发展——不是以数量扩张为主,不是以总量扩张为主,而是往绿色低碳方面进行结构调整——这也意味着有一些能源(如天然气)仍然有比较好的发展空间,但另有一些能源可能就要“下架”了。

  按照气候变化大会的规划,到本世纪末,全世界要进入零碳能源阶段,由此化石能源未来将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果说到2100年要实现上述目标,留给我们的时间只剩85年。但作为一个经济引领性的国家,中国不可能到最后时刻才实现,更大的可能性是要提前实现,这很可能表明留给我们的转型时间只有大约70年。

  在70年左右的时间里要从现在以化石能源为主,变成零碳能源,这个任务的艰巨可想而知。可以判断,除了煤炭等化石能源以外,能源行业的其他领域仍然有很多机遇,比如水电、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或者核电等。但即使是这样,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也需要慎重,一定要逐项研究,不能把十年以后的“饭”现在就吃掉,现在该吃多少饭必须要认真的讨论。

  一个能源项目如果建设出来,好几年都不能达产或者不能发挥效果,至少在经济上是低效的,或者说是当前不必要的。就好比前几年我们在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上,也曾经出现过投资的热潮,但一来因为并网难度大,造成弃风弃光;二来大量的重复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行业的产能过剩。

  我们十年以后有必要的事,不一定非要放到今天就来做,当前中国的能源建设依然还是比较大的挑战。所以笔者认为,电力的建设,包括特高压建设,建完了以后要在多长时间之内发挥效果,这个还有必要进行认真的讨论。

  比如说水电的外运,没有特高压就干瞪眼了。但有一些线路,干了一年多,现在没有什么送电量,所以对此不能一概而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量力而行,需要防范的是那种“以后的饭现在就要吃”的倾向,因为可能会造成很多浪费。

  所以我个人认为当前最务实的是对系统优化,比如说我们认为东部还需要大量的输入电能,但现在有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经济增长没有原先预计的增速该怎么办?如果你原来预测的GDP增速是每年9%~10%,但现在达不到那么多,而是增长6%~7%,我看就不需要那么大量的输送,这个投资风险就会比较高。

  再比如核电加速,也许东部负荷中心对外面输电的需求就会降下来。如果东部的海上风电或者太阳能分布式进一步大发展,也可能对外送电的需求会降下来。因此建设特高压等项目时,对此都要有更全局、更系统化的考量。

  作为大型项目,最好要有一个滚动性的重复评价。5年以前做的评价,现在再拿来做项目依据,这是不恰当的。我们现在很些项目,一说起来是哪一年谁做过预测,然后就开始研究,这也是不负责任的。

  如果想靠能源投资来拉动GDP,那更是一个错误。因为能源不能直接“吃”,我希望中西部不要再干傻事,盖一堆电厂面向外部的市场。

  应该是在同样的能源服务下,能源投入越低,负面代价越小的,这种情况下依靠能源部分作为推动GDP的主要推手——这是值得宏观经济部门,包括地方政府充分重视的。

  (作者为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能见派”)

【编辑:袁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