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还缺啥?企业:希望政府少收费

2015年12月15日 07:26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 

  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还缺啥?

  执笔|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许金晶

  对于国内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来说,要想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从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向绿色低碳生产方向的转型,尚需攻克难关,苏南制造业也是如此。

  1. 资金不宽裕。资金是转型升级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要转型升级,要技术改造,最后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对于苏南制造业中的领军企业来说,流动资金一般比较宽裕,银行也乐于提供贷款。但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实现正常生产经营的融资都很困难,更别提转型升级了。

  例如“机器换人”,此次受访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有计划实施,但这一计划的最低投资也要在1000万元以上,类似上述昆山某汽车配套设备企业,每年的技术改造费用都在1亿元以上,这样的支出对于广大中小企业来说是不小的资金压力。

  我们调研中还了解到,常州一家化工企业由于在前几年化工行业整体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进行环保投入,在近期公司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又必须按照政府环评要求,投入上亿元进行环保设施改造,企业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震荡和原材料价格的极大波动,苏南制造业企业的成本控制难度更加突显,从而制约了企业投入足够多的资金用于转型升级。

  2. 高端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和支撑要素。苏南的制造业企业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县、镇甚至村级单位,这些地区的文化、医疗、教育等城市软环境相对不足;即便对于苏南的核心区域——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来说,它们在综合发展水平和吸引力方面,也仍然跟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有明显差距。此次受访的大多数企业都反映,企业在高端领军人才、研发设计团队和技术骨干等方面,尚存在明显的缺口,招募高端人才比较困难并且容易流失。人才的结构性失衡同样制约着苏南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推进。

  3. 技术改造后的人员安置压力大。在苏南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随着技术改造实现智能化生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一线工人被淘汰。目前企业的做法是先淘汰年龄大的,年龄较轻的通过再培训,重新实现上岗。但随着制造业转型的不断升级,原有一线工人的安置压力会越来越大,将会成为今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挑战。

  4. 产品和技术创新有比较高的风险。如果新产品开发失败,前期投入的成本便难以收回,本来资金就捉襟见肘的中小企业对此将难以承受;即使开发出新产品,可能也会面临前期推广难的问题,新产品市场认知度较低,产品滞销也是一种风险。而由于当前市场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还不够到位,企业花巨大精力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很容易被同行业其他企业用较低成本模仿,甚至在被模仿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再创新,品质超越被模仿产品。

  5. 各级政府在产业政策导向上有偏差。国家的产业政策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全面权衡和考量,而地方政府优先考虑的是本地的发展,各级政府产业的政策方向不尽相同。而部分产业政策缺乏延续性,令企业无所适从。

  调查

  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最希望政府做什么?

  关于政策支持

  进一步减政放权,减少对企业的行政收费,切实为转型升级的企业减负。

  在节能减排、产品升级等方面给予足够政策扶持,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走出地方保护主义的误区,对规模企业为了市场垄断进一步扩张产能和部分企业以低端产品、低价格进行市场竞争的行为进行管理和引导。

  关于融资渠道

  加强政策引导,让更多的政府扶持资金、银行借款、民间借款流向创新性企业。

  进行金融体制创新,建立科技型专业银行。

  支持大型企业上市融资,用募投资金来投入新的业务板块,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升级。

  关于配套服务

  重视公共研发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交易及保护等配套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科技保险制度,引进风险投资,鼓励联合开发分摊风险。

  鼓励行业协会或中介机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利用中介机构为企业转型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持续投入基础设施和城市软环境建设,提升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智力支持。

  

【编辑:袁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