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疆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启动

2016年11月07日 18: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7日电 (记者 孙亭文)7日,由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新疆干旱区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启动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农科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

  据悉,该项目针对不同盐碱地类型,研究盐渍化土地形成机理,研发盐碱地微生物、植物种植与修复技术,研制盐碱地整治工程装备、盐碱地治理产品,研发适于盐碱地利用产业技术,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田长彦表示,纵观国内外盐碱地治理历程,技术和模式不断适应发展需求。目前,新疆水土高强度开发、节水农田迅猛增加,“明灌明排”逐渐向“滴灌微排,滴灌精控”发展,盐碱地治理国内外少有可移植经验。

  目前,新疆盐碱耕地占灌区耕地比例逐年上升(2014年达37.7%,南疆49.6%),严重制约农牧民脱贫、生态建设等。

  据介绍,该项目将着重解决的问题为干旱区水盐平衡模式与调控技术;节水灌溉农田盐分管控技术与模式;重度盐碱地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模式;盐碱地微生物应用、植物种植与修复技术;盐碱地治理的材料选择与装备研发;盐碱地生态产业技术等。

  专家认为,干旱区水土资源开发程度极大影响水盐运移规律及其盐碱地形成与演变,需新的理论指导。该项目从不同尺度多盐分耦合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入手,揭示新疆现代水盐运动规律、盐碱地形成演化、生态环境过程,建立干旱区现代水盐平衡理论。

  当前新疆仍采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水压盐、明沟排盐模式,40多年没有获得重大突破。农业用水供需矛盾加剧,大水漫灌压盐受水资源紧缺影响,节水控盐模式节水效果显著,但盐碱化问题突显生态风险加大。该项目创立的以干排盐调控技术为重点的区域水盐平衡模式、节水灌溉农田盐分控制模式和重度盐碱地资源化利用模式,适用于干旱区现代盐碱地生态治理需求。

  田长彦表示,新疆灌区盐渍化耕地为3495.75万亩,占灌区耕地的37.72%,严重制约农牧民脱贫。该项目成果的推广应用,预期可提升新疆盐碱地生态治理水平,形成盐碱地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促进农牧民增收,增加农村就业岗位,脱贫致富、改善生态,促进边疆稳定。还可通过国际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增添新的技术内容。(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