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增加 须关注风险——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专家:石油对外依存度日益增加 须关注风险
2009年12月25日 09:16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根据海关总署年底的最新一项统计,我国今年11月进口的原油量为1712万吨,同比增长接近三成,已连续第9个月维持在1600万吨以上的高位水平。在过往的历史中,我国原油进口量超过1600万吨的月份总计为12个,今年就占了9个。近5个月来,中国每月进口原油数量均突破1700万吨。

  有不少乐观人士表示,中国在国际原油进口市场上高歌猛进的速度,恰可说明中国在全球经济低迷下已率先开始走出危机。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体,中国在资源的密集投入、工业化以及高速经济增长的互动发展过程中,对石油等基础性资源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从2003年起,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BP公司最新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报告(2009)》显示,2008年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已高达3.757亿吨,占世界能源总消耗量的9.11%。由中国石油需求量的复苏性增长而判断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可能,当然也顺理成章。

  不过,乐观主义者还必须注意到,11月1712万吨的进口量,已使得中国在今年前11个月的累积进口原油数量达到了1.83亿吨,同比增长首次超过了2位数,而累计进口原油量也已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总进口量(1.79亿吨)。另一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同日公布的11月国内原油产量为1567万吨,继续之前的同比下降趋势。也就是说,中国原油总需求量和国内原油生产量之间的缺口正在不断拉大,看趋势,今年很有可能超过去年49.5%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如果成真,那2009年将成为首次跨过50%国际警戒线的标志性年份。如果我们承认石油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作用,那么就必须看到,超过了50%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安全性也在削弱。根据国际能源署的一项研究估计,国际油价每上涨10美元,会拉低中国经济0.8个百分点,而同时增加通货膨胀0.8个百分点。

  自2002年迄今,“第三次全球石油危机”已持续了长达6年之久,国际油价一路攀升,并创造了147美元一桶的历史天价。尽管中间曾遭遇的史无前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部分甚至全部掩盖了此次石油危机对全球工业生产基础的摧毁性打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对石油进口国的生产预期和石油出口国的消费预期的影响绝对是致命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高油价所带来的消费抑制预期,可能与诱发美国次贷危机的房价下跌现象之间有种因果的关联性,而进一步催生的金融危机彻底引发此次全球性经济危机。而作为石油进口大国的中国,在此次全球经济危机中,我们不但损失了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的生产能力以及国民日益成熟化的消费预期,而且抑制了生产和消费需求的高油价还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催高诸多国内资产的价格,使得原先在工业生产上的或者应该配置在工业生产商的资源大量配置在引发经济危机的金融资本上,进而大大提高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运行风险。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同样都对石油有高依存度,我国与美国却有明显区别,中国尚未成为国际原油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和决策者,国际油价走向基本上由欧美发达国家决定。如此高的依赖程度,不安定的地缘政治、单一的石油进口渠道和未来国际原油价格的剧烈波动,都使得我国的石油进口存在着太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最近受迪拜金融风暴、俄罗斯经济复苏缓慢而造成的供给压力,再加上中美等国经济复苏的潜在需求预期拉动,可能会让国际原油价格再次反弹。这种苗头本周已经冒出来了。这也就是说,在高石油进口依存度条件下,存在着比较高的国民经济运行风险,对由此而对中国经济复苏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我们不能不有深度认知。伴随国际油价的同步上涨,我国或将丧失之前“第三次全球性石油危机”所带来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最佳窗口调整期。

  总之,日益增加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是中国转型改革之后经济快速增长所导致不可逆转的一种结构趋势。而一旦超过50%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国际警戒线之后,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原油市场上价格剧烈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也要抓住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下的难得机遇,争取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而在国内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更强的定价能力和稳定的产业结构,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冲击。

  (作者陈宇峰  系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研究员)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