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十年·大桥:驾长虹 跨越杭州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宁波十年·大桥:驾长虹 跨越杭州湾
2009年12月31日 13:34 来源:钱江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这里有时速超过每小时170公里的狂风、危险的急流、时不时冒出来的海底沼气……气候恶劣,水文地质复杂多变,在这样的一片海洋上建造跨海大桥,被国外专家认为“天方夜谭”。

  然而施工队仅用五年半的工期,就完成了这座世界上最长的桥梁,被称为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创造这种“奇迹”,宁波人凭的就是敢为天下先的智慧、毅力和创新精神。

  600多位专家进行过论证

  宁波和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两个直线距离不到150公里的城市,中间却隔着一个喇叭形的巨大豁口,杭州湾。多年以来,两地来往必须在陆路上痛苦地绕行400公里。可以说,造一座跨海大桥是大伙共同的愿望。

  为了圆梦,宁波市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上世纪90年代初,便着手各项准备工作。据统计,围绕杭州湾跨海大桥,全国600多位专家参与了研讨、论证和评估,共投入前期费用1亿多元。

  “没领准生证就把儿子生了”

  2001年,宁波市的主要领导认为,再不把大桥建起来,宁波就不能快速发展。当年3月,宁波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总指挥王勇走马上任。刚上手就感觉撞南墙了——要想让国务院批准立项,实在有太多的程序工作要做。

  简单说,第一步要报“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解决“可能性”问题;第二步要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解决的是“可行性”问题,第三步是“初步设计”;第四步是“施工图设计”,解决技术细节问题。

  这些步骤要层层审批,过程像是连环套,要是按部就班不知道要多少年。王勇于是决定打个时间差——先做好第二步的“工可报告”,如果第一步的“预可”报告批出来了,赶紧把第二步的“工可报告”报上去,等第二个批下来了,紧接着第三步的材料上。

  这就是后来很多媒体津津乐道的“适度超前、交叉进行”的创新原则,其实风险性还是很大的,好比还没领准生证就把儿子生了下来,不过在前期的工作中,这一原则起了很大作用,不然,就没有后来的2003年大桥如期开工。

  促进跨海大桥开工的工作中还有一个创新,那就是吸引民营资本投资——17家民营企业组成的六个投资公司承担了50%以上的建设资金。这是我国民营资本参与的第一个最大的基础性建设项目。

  说到筹集民间资本,不能不说说浙江海通公司董事长陈龙海。2001年7月听说要吸收民间资本参股建跨海大桥,他就意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大桥尚未立项时,就毫不犹豫地把1000万元交到大桥工程指挥部,作为前期投入。

  后来,陈龙海还联系了其他几家民营企业,组建了宁波建桥投资公司,入股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后来的主要民间投资方几经变化的过程中,陈龙海还是一直没有退缩,他觉得眼光要放长远,事实也证明他的决策非常正确。

  建造寿命100年的大桥

  拿到了批文,筹到了建桥的钱,杭州湾跨海大桥准备造了。此时,宁波又在全世界第一个提出:“大桥使用寿命100年”。外国桥梁专家摇头,因为100年海水早把钢管桩腐蚀穿了。

  吕忠达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副总指挥、总工程师,他认为,“一定要相信自己,一定要靠自己。什么事都有第一次。跨海大桥就是上万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大胆创新、不断创造的结晶。”

  在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遇到的问题很多,但他们总是是迎难而上,比如:

  杭州湾每年符合施工要求的日子只有180天,海上施工时间太短怎么办?技术人员想到“变海上施工为陆上施工”,像搭积木一样,把构件在陆地工厂全部做好后,再拿到海上去组装。

  大桥用得久,基础一定要牢,工程指挥部选择了完全是自主创新的技术——整桩螺旋钢管桩。这些钢管桩最长的89米,竖起来有30层楼高,被外界称为“定海神针”。

  如何防止海水腐蚀钢管桩呢?技术人员们研制出了一种高效的环氧粉末涂层,给钢管桩穿上了一个安全的防护外罩,同时又给钢桩挂上了合金阳极块,烂钢管前,先要烂它,这样做到了“双保险”。

  为了应对滩涂上的架梁困难,吕忠达们研制出了“千脚蜈蚣运梁车”,是一辆有640个轮子的特殊卡车,将压力均匀分布在四片已架好的桥梁上,最终成功地将重达1430吨的大桥50米箱梁从工厂运送到施工前线。

  吕忠达和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杭州湾跨海大桥专用技术规范》两本共80万字的著作,汇集了大桥所有创新技术,并予以详细讲解。业内人士称之为桥梁建设的“教科书”。

  家在这头,工作在那头

  潘书平是慈溪市庵东镇虹桥村人,原来是个电器修理工,他家距离大桥两公里,知道大桥开始勘探后,他感觉商机来了,马上利用自家的房子开起了海鲜饭店,问他收益怎么样,他笑了笑说:“饭店越来越大,今年纯收入能够达到30万左右,是原来收入的8倍了。”

  与潘书平这个小生意人相比,更多投资者看好慈溪,是想同时坐享慈溪的成本优势和上海的中心地位。在慈溪投资建生产基地,可以利用慈溪相对便宜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以及相应的产业配套,而上海有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的优势,适合建研发销售中心。

  黄新华是宁波新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看到了跨海大桥带来的效应,他果断把企业的研发和销售中心搬到了上海松江区,实现了半小时研发配套、两小时制造梯度配套,这样的形式吸引来了美国宝洁公司,到杭州湾新区合作研发制造塑料喷雾器产品。

  事实上,一头在上海、一头在慈溪,这样的“杠铃型企业”越来越多。根据慈溪市上海商会的统计数据,仅慈溪一地,以这种模式运作,而且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3000多家,其中一半为大桥动工建设后投资的,涉及IT、家电、轴承、钢结构、农产品加工、房地产等10多个领域。

  对于整个中国东部而言,杭州湾大桥联通的绝不仅是交通上的阻隔,更重要的是,它同时盘活了整个长三角区域的经济棋局。

  大桥大事记

  宁波人的大桥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宁波市政府委托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和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进行预可性研究,开始酝酿筹建杭州湾交通大通道。

  2000年6月21日,省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决定“杭州湾大通道位置选择确定为北接乍浦、南接慈溪庵东镇方案……通道建设以宁波为主”,省内历时7年多的杭州湾大桥选址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结论。

  2001年4月23日,交通部报国家计委的函中明确提出“同意建设杭州湾交通通道工程”,并首次提出将名称改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

  2002年5月29日,国家计委正式下达立项批文。

  2003年6月2日,70亿元的建设项目贷款和大桥工程一切险保险合同签字仪式在宁波举行,至此,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资金全部落实。

  2003年6月8日,杭州湾跨海大桥奠基。

  2005年7月28日,世界首创的1600吨“梁上架梁”架桥机把首片长50米、重1430吨的箱梁稳稳地安放在桥墩上,成功地完成了世界“第一架”。

  2006年2月3日,中港二航局海力801在C17墩下游打下最后一根钢管桩,至此,大桥主体工程5164根“定海神针”全部插入杭州湾,标志着杭州湾大桥主体工程钢管桩施工全部完成。

  2007年6月初,在美国匹兹堡召开的国际桥梁大会上,杭州湾跨海大桥作为中国最新桥梁技术的集大成者,登上了这个全球桥梁界最高级别的技术讲坛。

  2008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正式全线通车。据了解,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观光平台将在2010年5月投入使用。 (记者 段琼蕾)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