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IGCC项目承载中国清洁煤电技术希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天津IGCC项目承载中国清洁煤电技术希望
2010年02月22日 08:4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洁净煤发电技术发展,促进煤炭高效利用和电源结构优化,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5月核准华能集团在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我国首座IG CC示范电站。

  天津IG CC示范工程是“绿色煤电”计划第一阶段的主要内容,也是“绿色煤电”技术的基础。该示范工程装机250M W,由绿色煤电公司和天津津能投资公司共同出资建设,于2009年7月开工建设,预计2011年6月投产发电。

  华能(天津)煤气化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毛巍介绍,截至目前,华能天津IG C C示范站已基本完成气化炉、空分装置的土建施工,正在进行联合循环部分的基础施工,厂区各功能区划基本成形。根据工程进度计划,2010年,天津IG CC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预计年底完成设备安装工作进入调试阶段,2011年6月底投入运行。

  毛巍表示,就IG CC技术而言,西方国家在基础研究方面比较扎实,但在实际应用方面,我国与其差距并不大。天津IG CC项目作为我国在清洁煤电技术方面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建好这项工程意义重大。从企业层面看,通过示范工程,可以促进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推广,提高国产化、自主化程度,更有效地推动技术创新和相关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从国家层面看,示范工程的发展和推广,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抢占低碳经济和绿色能源技术制高点,增强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话语权,提升未来我国参与制定新的经济规则的主动权。

  承载着中国清洁煤电技术希望的华能天津IG CC示范项目已被科技部列入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毛巍介绍说,华能公司没有把天津IG C C项目作为一个普通的电力项目,而是对其总体定位和长远发展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规划:一是建设一座电站:建成我国第一座250M W等级的IG C C示范电站,成为国内最清洁环保的煤基电站。二是成熟一项技术:不断探索、总结、完善IGCC技术,总结出一套建设、管理、运营IG CC电厂的经验,努力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推广,探索一条清洁、高效、低碳能源的新道路。三是提升一个行业:促进发电行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在实现“煤制气+IG C C”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煤制天然气+ NGCC+CCS,实现煤基多联产,实现向市政管网供天然气与向电网供电相互调节,积极研究开发煤制氢、燃料电池发电、氢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等工程技术,实现煤电的绿色发展。四是催生一个产业:带动清洁电力行业发展的同时,促进相关制造产业发展,实现气化炉、空分装置、余热锅炉和蒸汽轮发电机组四大主机实现100%国产化。合成气燃气轮机完成技术转让,分阶段实现国产化。煤气化设备还广泛应用于煤化工领域,因而煤气化设备制造将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 。五是培养一批人才:通过IGCC示范工程,培养我国本土的IGCC建设、运营和技术人才,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六是打造一个亮点:站在低碳清洁高效能源的制高点,当好排头兵,使我国在清洁能源的发展上拥有更大话语权和竞争力。

  华能(天津)煤气化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瑞方表示,天津IG C C项目投产后,首先是要保证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达到预期技术指标,确保示范成功;二是重点做好节能降耗工作,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投入商业化运营。同时,为积极落实华能绿色发展行动,公司正与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政府积极洽谈,探讨在天津建设煤制天然气及NGCC(天然气联合循环)发电项目,努力打造清洁低碳能源示范基地。

  作为一种先进的洁净煤发电技术,IG CC技术在我国的起步相比发达国家已经晚了十余年的时间。通过建设示范电站的方式摸索和掌握IGCC电站的设计、建设和运行技术以及重大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已经被欧美等国验证是一条可行的并且无法跨越的发展途径。因此,在中国建设IGCC示范电站势在必行。从当前国外的发展方向来看,借助更易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优势,将其与CCS相结合已经成为了IGCC技术发展的趋势。“绿色煤电”计划分“三步走”的发展策略正是带动IG C C及相关技术在我国大力发展、迎头赶上的最优路线。

  毛巍介绍说,从目前情况看,IGCC电站造价比常规电站要高出3倍,所以需要相应的政策空间、电价空间和环境空间,但也有着清洁的鲜明优势,用水只是常规电厂的1/3,如果碳关税实施,IG CC电力的优势将更为突出。因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认为,“绿色煤电”是一项前瞻性的技术,应考虑将“绿色煤电”计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引起政府乃至全社会的足够重视,全力推进。(王志伦)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