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10年内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目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澳大利亚:10年内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目标
2010年03月04日 13:59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今年年初,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名为“超越零排放”的游说团体在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发表了一篇报道指出,在未来10年之内,澳大利亚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只使用太阳能及风能就可满足全国的能源需求。

  该团体行政总监马休·怀特说:“我们已经得出结论,在10年内改变澳大利亚现在的能源现状,实现零排放,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目前,澳大利亚80%的能源来自煤炭,只有1%来自风能,0.5%来自太阳能,这将澳大利亚推上了世界人均碳排第一的“宝座”。怀特在接受澳大利亚本国媒体SolveClimate采访时表示,澳大利亚眼下在清洁能源领域几乎停滞不前,而当政府下定决心治理重大污染行业之时,便是“超越零排放”团体有大成之际。

  报道指出,10年后,澳大利亚40%的能源应来自风能,而使用熔盐储存热能的聚热太阳能发电技术则应成为重中之重,满足澳60%的剩余能源需求。目前,全世界现有的、可供使用的聚热太阳能发电厂少之又少,且仅有30座在建,其中没有一座位于澳大利亚。澳洲另一家研究机构的研究数据表明,一座占地仅50平方公里的聚热太阳能发电厂就能为澳大利亚全国提供足够的电力。

  报道同时指出,如果出台具体的聚热太阳能发电厂建设规划,在未来4年之内就能完成工程的20%。怀特表示,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测算,已经选取了12处地址,用于修建装机容量达3500兆瓦的聚热太阳能发电站。在测算过程中,他们特别考虑了日照强度较小的冬季。

  报道指出,虽然零碳排计划的核心是“不烧任何燃料”,但却需要生物燃料火电厂的配合,以备冬季的不时之需。此外,计划还要求搭建新的输电线路,把澳大利亚太阳能、风能较丰富的地区与人口中心区连接起来。同时,“超越零碳排”团体号召完全停止使用包括煤炭、天然气在内的所有化石燃料,同时在2020年前完成交通运输行业的更新换代,让电力完全代替石油成为唯一能源。

  怀特坦陈,说他们野心勃勃一点也不为过,但他一再强调,计划是完全可行的,只是成本“高于上青天”。据统计,要实现零碳排的目标,澳大利亚必须每年拿出36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年均GDP的3.5%。“但这同时意味着澳大利亚不用再看高昂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的脸色,这能为我们省一大笔钱。”怀特解释。另外,怀特坚信他们会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因为他们有一个专家小组正在研究计划的可行性,在计划最终版本出炉之后(预计将花费数月时间),将会有更多人选择与他们同舟共济。

  令怀特感到欣慰的是,截止目前,他们还没听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强烈反对的声音,与该计划有利益冲突的石油、天然气行业,以及媒体似乎都选择了沉默,而不是与“超越零排放”团体展开唇枪舌战。怀特的解释是,他们不太想在此问题上动静太大,以免让计划进入立法程序。目前为止,电力行业如何实现零碳排的具体计划已经完成,在未来几个月之内,交通、工业生产、建筑、土地利用、农业等各领域的计划也将陆续成形。

  关于该计划最大的争论点在于核能的取舍。虽然计划指出,澳大利亚可以在完全不利用核能的情况下完成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但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其中就包括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2月22日,陆克文在自己的个人博客上表示,由于太阳能与风能的间歇性,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不可能在没有核能参与的情况下实现。陆克文表示,在大规模高效储存可再生能源技术未能取得重大突破之前,很难想像澳大利亚20%—30%的能源将来自断断续续的风能和太阳能,核能却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它的稳定性优势让它在所有可再生能源中鹤立鸡群。

  澳大利亚另外一些怀疑论者也表示,在核能被拒之门外的情况下,“超越零碳排”的计划只能是白日做梦。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公共事务研究所放宽管制组组长莫兰则表示,由于风能、太阳能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它对澳大利亚的能源贡献率只能达到15%左右,而最不能令他信服的则是交通行业与化石能源的完全脱钩。他说:“在我看来,最不可能实现的是到2020年,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燃料全部来自可再生能源。利用核能可以为汽车蓄电池充电,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即使核能得到了充分利用,它离完全满足澳大利亚全国交通工具的电力需求之间都还存在一个巨大缺口。”(记者 覃泽文)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