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开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中国首个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开工
2010年04月12日 09:2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4月7日,中国首个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在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战略合作性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开工。中新生态城管委会签约出资1亿元支持天津电力公司在生态城进行智能电网建设。

  此间人士认为,这个中国拥有完全自主创新技术的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的建设、运营和管理经验,将为中国城市提高能源效率树立典型示范。

  “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将构建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系统和服务体系,打造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主要技术特征的‘生态城智能电网城市’”,中新天津生态城投资公司总经理孟群说,“这将满足中新生态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之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中新天津生态城致力于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样板。按照中新生态城发展规划,到2020年生态城将全部采用清洁能源和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人均能耗比国内城市人均水平低20%以上。

  在智能电网工程涉及的中新天津生态城电网规划中,包括太阳能、海水发电、风能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替代电量约占整个生态城用电量24.62%。其中,太阳能发电将达到4万千瓦,生物质能发电将达到1万千瓦,风能发电达到12.5万千瓦。

  “智能电网作为未来城市能源供应和服务的‘高速公路’,将在中新生态城的资源优化配置、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可持续能源的利用率和稳定性。”国家电网总信息师吴玉生表示。

  智能电网的节能效率在国际上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日前世界经济论坛在天津发布的《2010年能源展望报告》中指出,美国的线路电力损失将近总发电量的6%,印度线路损失高达25%。而智能电网则使得电网能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有效生产并配送理想数量的电力,使得消费者行为变得更加有效。

  中国已经注意到了大量的电力损失是在从发电源到输电和配电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提高能源效率和新能源应用的多种方式。2010年3月5日,“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的要求出现在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刚开工建设的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将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6大环节中重点开展用电信息采集、通信信息网络、电网智能运行可视化平台等11项示范工程,集中展示智能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的先进特性。“这将满足电源结构向新能源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满足多元化的发电结构需求和多元化用电的新需求。”国家电网天津市电力公司总经理张宁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将建立选择锂电子电池为主要储能装置的储能系统,建设集中储能站,解决了储备电能难题,由自动化系统集中监控,可以有效地保证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的输出,同时“削峰填谷”地提高利用能源效率。

  与家庭密切相关的是,在即将于2011年底建成的一期项目中,中新生态城的智能用电小区家庭将享用较全方位的智能化服务。

  这包括实现通过智能用电设备实现电表查询、物业配送、网络增值、医疗等特色服务,实现电热水器、空调、冰箱等家庭灵敏负荷的用电信息采集和控制,同建立紧急求助、燃气泄露、烟感、红外探测于一体的家庭安防系统,张宁表示,如“配合智能家电可以提前设定并在远方开启的功能”。

  有了智能化系统无盲点的监控,建立实时、高效、可靠、互动的新型供用电关系,企业和家庭用户可以获得对用电系统的合理规划,选择低价用电时间等智能服务,一期城市供电可靠率将达到99.99%。

  另外,配合生态城绿色交通规划,至2015年生态城内电动汽车数量达510辆,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工程还在生态城内大型居民区、停车场、大型商业中心等处建设3座大型充电站,3座中型充电站和300座交流充电桩。

  “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建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将为国家电网公司推广智能电网探索建设、运营和管理经验,成为中国城市智能电网建设的典型示范。”吴玉生表示。

  南开大学教授周立群认为,包括智能电网建设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的加快,凸显了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承担节能减排义务、占领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的努力。

  按照中国“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规划,2009年至2010年是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制订规划标准和试点;2011年至2015年将是全面建设阶段,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2016年至2020年将在国家电网全面建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记者孟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