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回归城市 韩国骑车上下班将获奖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自行车回归城市 韩国骑车上下班将获奖励
2010年04月16日 13: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个荷兰小学生在“百万人同骑自行车活动”中兴奋地做出胜利的手势。记者潘治摄 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带有车斗的“妈妈自行车”是荷兰街头一景。 记者潘治摄 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韩国首尔街头骑自行车出行的市民。 记者何璐璐摄 图片来源:经济参考报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交通拥堵正在成为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大城市的通病。过多的汽车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而汽车所产生的尾气又成为环境的巨大杀手。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缓解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自行车在未来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地位,一场自行车回归城市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兴起。

  荷兰:

  自行车融入城市灵魂

  如果不到阿姆斯特丹,你可能很难想象,在这个诞生了全球最奢侈的极品跑车“世爵”的城市里,除了川流不息的车流外,还有大街小巷里令人眼花缭乱的滚滚自行车流;如果来到阿姆斯特丹,你可能大为惊讶,小小自行车居然能有如此之多各具创意的款式;而如果在阿姆斯特丹逗留几日,你便会不禁感叹,在这座风情万种的城市里,自行车文化俨然已经融入了这个城市灵魂的最深处。

  实际上,不仅是在阿姆斯特丹,几乎是在荷兰的任何一个城市,自行车都是人们最为宠爱的交通方式。特别是在近年来公众环保意识日益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渐入人心的情况下,自行车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正在荷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清晨,无论是在城市的哪个角落,你都能看见形形色色的人们骑车匆忙而过:既有西装革履或衣裙飘飘的白领,也有朴素装扮斜挎书包的学生,更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或稚气未脱的孩童,他们骑着款式各异的自行车,在城市里勾勒出一条条极具动感的线条,描绘出一幅幅充满活力的画面。

  在如织游人间往来穿梭的,是一辆辆卧式并装有简易风雨篷的三轮车,它们正是阿姆斯特丹最具特色的出租车;稍作停留,你一定能看见推行各类带有车斗的自行车的妈妈们,车头或前或后,或高或低,里面的婴儿或躺或坐,或瞪着好奇的眼睛四处张望,或随着有韵律的颠簸安然入睡;不时之间,还会有一轮大一轮小的自行车或者裹有硬壳形如飞梭的自行车,杂耍般滑行而过,令人目不暇接。

  “自行车是我们最爱的交通工具,它不仅方便,而且可以节约很多交通费,健身之余,还很环保,你问我们为什么喜欢自行车,而我要说,为什么不呢?”当日前记者来到阿姆斯特丹采访“百万人同骑自行车”活动时,市民罗伊·莫斯特这样回答记者的提问。

  在这场由荷兰体育运动研究所发起的活动里,荷兰多个城镇的成千上万民众在同一时间分别相聚而行,持续骑车半个小时。主办方希望能号召100万荷兰人参与这项活动,从而创造一项非官方世界纪录,传递运动健身、节能环保的生活理念。尽管活动当天因大风和低温带来了少许麻烦,但据统计,还是有数万人参加了这一活动。

  自行车之所以在荷兰如此风靡,有着一定的特殊历史原因。以阿姆斯特丹为例,始建于13世纪的这座城市当年因建筑堤坝而成,全市共有160多条水道纵横交错,间隔着大大小小约90个“岛屿”,之间依靠近1300座桥梁互相连接。由于这样特殊的地形,阿姆斯特丹的建筑异常拥挤,街道细小狭窄,因此人们便慢慢养成了骑车出行的习惯。

  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尽管阿姆斯特丹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宽阔的道路也越修越多,公交汽车、有轨电车、地铁网络越来越密,但是当地政府一直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并支持人们骑车出行。例如,搭乘公共交通出行一天少则2、3欧元,多则近10欧元,日积月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里,市中心黄金地段的火车站附近,有一座号称全球惟一的自行车专用立体停车场,高达四层,可以同时停放7000辆自行车,而且完全免费,但几步之遥的地下汽车停车场,停车费则要每小时4欧元。此外,阿姆斯特丹的道路交通规划也向自行车倾斜,全市总共开辟了长达400公里的自行车专用道。在远郊或其他公交体系换乘点,也都建有不少停车点。据悉,仅从2007年到2010年,当地政府就拿出了7000万欧元来扶持自行车交通。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何人口不过73万的阿姆斯特丹,却拥有约60万辆自行车。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