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开发是应对气候变化有效途径——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能源频道
    水电开发是应对气候变化有效途径
2010年04月16日 15:51 来源:中国能源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条条江河滚滚流,流的都是煤和油。”当今世界面临严峻的水危机,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有20亿人口得不到现代能源供应,有11亿人口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有24亿人口缺乏健康卫生设施,每年受自然灾害影响的人口多达2.11亿。水电不仅是可再生的、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的能源,在很多情况下,水电又是经济上承担得起的、是贫困地区解决电力供应问题的可选方案,水电开发所形成的大型水库也是可以有效保障安全供水、有效减轻洪旱灾害的重要工程。

  加快水电开发

  是国际社会主流共识

  世界正面临水资源日益短缺的问题,也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活需求的能源不足等问题。对世界上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推进经济发展、改善贫困是主要的任务,正如已故印度总理甘地(Smt. Indira Gandhi)曾经所说的“贫穷是环境最大的敌人”。因此,对工程性解决方案的需求包括建设更多的水库大坝,将是最有效的手段。但是,每一个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建设大坝、获取水资源或利用水能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的优势条件、传统、法律和需求,同时汲取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弯路和经受的教训,注重在大坝建设中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坝建设能够推进发展,世界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离开大坝建设的历史时期。因此,虽然因世界环境问题突出,反坝声音受到一些不明真相人的追捧,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水利水电是最终挡不住的世界发展潮流。

  世界正处在不断变化中,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成为刺激资源、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而环境与资源成为目前人类发展所面临的最大的制约。全球气候变化则是这一制约最突出、最显著的表现。有关气候变化的物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研究已经证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也是影响未来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重构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和水资源产生了深刻演变,并突出表现为降水与水资源时空变异性的增强、对水文过程的显著改变以及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所有这一切,加剧了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加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为减灾救灾带来更大困难。

  全球气候变化要求人类必须采取措施。一方面需要积极推进能源结构的战略调整,改变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要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采取防御性措施,加大存储,加强调控能力。水的存储实际上也是能源的存储,国际社会认识到,缺乏足够的储水设施将降低人类对各种变化的响应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快水电开发,确保足够的储水设施以应对全球变化成为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水电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目前占世界电力供应总量的20%左右。发达国家的经验已表明了水电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同样,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水电开发对减轻贫困、实现经济增长也做出了贡献。需要强调的是2/3的经济可行的水电资源仍待开发,其中90%在发展中国家。相比而言,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了开发任务,如美国水电资源已开发约82%,日本约84%,加拿大约65%,瑞士约86.6%,德国约73%,法国、挪威均在80%以上。在非洲,水电开发率还不足11%。中国水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14.8%,水电装机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24%,水电开发度为19%(以经济可开发量为基准),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也低于亚洲平均25%的开发水平,需要加快发展,以有效减少需要长期面对的煤炭资源匮乏的压力,有效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

  水电开发可以实现

  与环境保护协调

  世界上以水电为主的国家的实践表明,水电开发可以与环境保护并行,可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世界上有22个国家水电占发电量的80%以上,有53个国家水电占发电量的50%以上。挪威和巴拉圭比较突出,挪威99%的电力都是水电,人均水电装机6KW,巴拉圭则完全依赖水电供应,并且挪威和巴拉奎的环境并没有因为大量修建水电站而遭到破坏,相反地,在空气质量、水质和其他环境要素方面是国际上先进的国家。那种水电开发必然引起环境变坏、水质变脏等的认识是一种误解。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