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片·论坛|图片网|华文教育|视 频|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 本页位置:滚动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新加坡走笔:沧桑海南街昔迁今变

2006年12月03日 20:06

  中新社新加坡十二月三日电 题:沧桑海南街昔迁今变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五六十年前那儿就是大海,海南来的番客在此靠帆上岸……”新加坡联合早报资深报人、学者韩山元指着新加坡海南会馆前十数米远处说道。

  当年琼人的落脚地现已高楼大厦群立,丝毫不见当初的踪迹。据考证,琼人于一八五0年左右始少量移居新加坡。上世纪上半叶,因贫困和天灾战祸,琼人大批移民狮城,是福建、广东之后的第三大华裔移民群属。

  狮城海南会馆所在的密驼罗路一带,被老一辈华人移民尤其是琼人称为海南街,有一街、二街、三街三条街道,每条长逾百米,两旁一式的二层南洋骑楼,曾是琼人飘洋过海的集散地。许多老辈海南乡亲的记忆都与海南街有关。祖籍海南文昌的韩山元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记者发现,现在的海南街是狮城美食区。商铺主打中餐兼营西点咖啡,中餐又以海南鸡饭为主,东南西北特色佳肴兼备。

  在新加坡人眼里,海南鸡饭就是中国饭。六十多年前,一位海南老人在海南一街开了一间牌号“王共产”的白斩鸡摊档,他卖的鸡成为名噪一时、妇孺皆晓的“共产鸡”。这位海南鸡饭的开山鼻祖后来搬出海南街,但海南鸡饭一直盛行南洋一带。

  二街一家名叫海南茶室的小食店,门前挂着几只肥硕的白斩鸡,里面食客挤挤。收银的阿婆是移民新加坡的第二代海南后人。得知记者来自海南,她热情地介绍:店由四个海南股东合伙经营,主厨阿伯已八十多岁,做的海南鸡饭很地道,一些香港和内地客人都闻名而来。“把我们店介绍到海南岛,欢迎家乡人来品尝!”翻开菜谱,牛腩杂烩、猪扒等海南菜一一在列,鸡屎藤饼、压稞等海南特色小吃品种齐全,阿婆自豪地说:“在新加坡只有我们店才会做海南人婚礼用的大尖堆了!”

  “海南街原貌被保留下来,但在海南街上做生意的海南人没有几户了!”韩先生佐证,“旁边那间曾是做海南糕点最有名的食店,现已转让炒上海菜了!”

  二街还是上一代海南人眼里的汇庄街。番客接济家乡的血汗钱大多通过汇庄转回国内。街尾的三盛信局便是集汇庄、客栈于一体,但现在的三盛大门紧闭、墙面斑驳离落,没有人气。韩先生说,三盛的后人曾在此从事旅游业,但因故生意不济,只得转行另谋生计。

  新加坡报人王振春先生的父亲就在二街开汇庄,但留在王先生心底的是童年在海南街头看琼剧和海南木偶戏的温馨回忆。琼剧和木偶戏上世纪中期在狮城很吃香。如今街戏不再,但三个琼剧业余团体坚持下来,逢年过节,乡亲们还可以到剧场过一下琼剧戏瘾。

  海外谋生的乡人有团结互助的传统。二街后的海南三街是琼人宗亲组织的办公地。琼崖潘氏社、王氏祠堂、郑氏公会等红色字牌仍醒目地挂在临街的墙上。

  位于三个街道中间的琼州大厦是新加坡琼人规模最大的组织——海南会馆的馆址。会馆成立迄今已有一百五十二周年。会馆一层后堂是金壁辉煌的天后宫,供祀天后圣母。琼人移民从事餐饮业外,多操航业,生活于惊涛骇浪中,故重奉神明,祈保安康。

  “先民在狮城艰苦创业,非常重视教育,因此海南后人在教育界、文艺界多有俊才”,韩先生说,会馆多年来也一直秉承传统,今年馆庆再次向馆员子女颁发十多万元新币的奖贷学金,并举办首届海南传统文化节,希望年轻人更多了解和传承海南传统文化。

  夜幕下的海南会馆灯光明亮,韩先生开办的中国历史文化夜间学习班,吸引了老中青三代华人前来听讲,其中不仅有琼人,还有潮州人、福建人等。海南街的故事仍在延续……(完)


 
编辑:李淑国】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