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秦皇嬴姓源于山东 莱芜史上称"古嬴"

2011年09月26日 16:19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由中国先秦史学会主办的中国(莱芜)首届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今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80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并明确认定,秦始皇祖人姓氏嬴起源于古时莱芜境内的嬴城即现今莱城区城子县村,由此进一步确定了莱芜作为“伯夷封地,嬴秦祖里”的历史地位。

  讨嬴姓起源 揭示莱芜上古文明——— 访莱芜嬴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柳明瑞

  在“中国莱芜嬴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召开前夕,记者采访了致力于嬴文化起源研究的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莱芜嬴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柳明瑞先生。

  记者:研究莱芜历史有好多题目可以做文章,您是如何选择嬴姓起源这个课题的?

  柳明瑞:历史上,莱芜被称为古嬴,有嬴水、嬴城遗址存在,这是否意味着与嬴族、嬴姓有什么联系?通过翻阅资料,我发现了两条线索:一、有学者在发表的论文中说“嬴秦本自汶泗”。二、1999年版《辞海》在“莱芜”条下注释:“秦置嬴县。”正是受这两条线索启发,在若干热心莱芜历史研究人士的支持鼓舞下,我开始了广泛搜集资料,加上独立思考,写成了《莱芜为嬴秦祖根考略》一文。这篇粗线条的考证文章,后收入莱芜市历史研究组编印的《嬴秦与莱芜》一书中,时在2001年8月份。

  记者:您探讨嬴姓起源,主要运用什么方法?

  柳明瑞:在《嬴姓溯源·导论》中,我主要运用了多元聚焦法、比较筛选法和吐故纳新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种方法。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即在其《古史新证》讲义中,提出“二重证据法”,即以地上文献与地下文物互相印证。研究嬴姓源头,我也严格按照“二重证据法”进行。地上文献方面,我们有司马迁根据秦人《本纪》所写的《史记·秦本纪》,明确写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有十四国、十四氏。这些嬴姓古国大多在东方亦即东夷范围内,而且《左传》昭公十七年有记载,其中的嬴姓郑国是以鸟为图腾的古国,秦之先是以玄鸟即燕子为图腾的,说明他们均出自同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史记》点明秦之嬴氏始祖是大费伯益,其嬴氏乃帝舜所赐。为什么帝舜赐伯益嬴氏?宋代史学大家罗泌指出,伯益大费因“始食于嬴,为嬴氏”。伯益的食邑即封地是嬴。

  那嬴在哪里呢?就在今莱芜嬴水流域。以嬴作为地名者,在先秦时期只有莱芜一处。根据“因生以赐姓”(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氏族序》)的得姓规律,这种唯一性对确定嬴姓、嬴氏源于今莱芜地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左传》、《史记》等便属于地上文献。那么,莱芜嬴水之滨有无地下文物与之相互印证呢?在嬴水之滨虽未进行过系统的考古发掘,但是,人们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日常劳作中的零星发现和专家、学者们的野外调查,还是发现了不少与少昊时代、伯益世代相对应的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足以证明,少昊与伯益生活在嬴水之滨是可信的。

  记者:在您看来,嬴姓始祖少昊与嬴氏始祖伯益的姓氏都来自嬴水?

  柳明瑞:对。

  记者:这是您一家之言还是别人也这样认识?

  柳明瑞:客观公正地说,最早提出这种观点和进一步阐述这种观点的绝不是我,而是古代和外地的专家学者,如宋代的郑樵和罗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外地论及这个问题的学者越来越多,例如1981年,湖南何汉文先生就在《求索》杂志上发表专文,8次提到嬴秦之发祥地在莱芜。特别是嬴秦发祥地甘肃、陕西两省的学者也赞同这种观点,发表了一系列专著和论文。而这之中唯独没有山东,没有莱芜的学者。这恰恰证明了嬴秦源自莱芜观点的客观性。外地学者纷纷认可,我们总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吧。

  记者:秦始皇离我们已两千多年,少昊、伯益离我们更加遥远,您的研究到底有何意义呢?

  柳明瑞:我国继完成“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工程正在稳步推进。就全国来讲,要揭开“中华文明五千年”的面纱,具体到莱芜地区,上古文明是什么样子?也需要探讨。而嬴姓研究正是最佳突破口。不用说从少昊算起,即使伯益“始食于嬴,为嬴氏”确认下来,也就将有文字追记的莱芜历史前推1400年。伯益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据古籍记载,他是高超的驯兽奇才,最早的农业专家,大禹治水的有力助手,卓越的政治谋士,后期几乎当了大禹的接班人。他的业绩代表了当时文明的最高水平。他的封地嬴国,“庶物盈美”,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既多又好,根本不是如后人所说的什么“荒芜”之地。这就在一定意义上厘正了莱芜历史,必然会让我们及后代产生自豪感。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嬴姓研究有助于人们从源头上,从总体上把握嬴秦历史,有助于东西部联手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也有助于嬴姓及从嬴姓分衍出来的秦、赵、徐、黄、江、费、耿等一百多个次生姓氏到莱芜来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也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造福于子孙后代。

  嬴姓源自莱芜,源自东方,这一观点已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这不是一个一般的学术问题,而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问题。研究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有幸参与并见证这一过程,感到无比自豪与骄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南若然】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