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西:黎川福山的前尘往事

2012年04月19日 15:57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福山古寺老寺庙

  在当地人眼里,这里有着秀美的山水风光;

  在民间传说中,这里孕育过许许多多的神奇;

  在历史记录里,这里曾经有着极负盛名的佛家道场和理学讲堂。

  黎川福山,这座位于赣闽边际的大山,千百年来就那么安安静静地经历着一幕幕岁月轮回,不喜不悲。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光灿烂的时节,本报记者走近福山,试图拂去历史的尘烟,让这里的往事逐渐清晰。

  唐朝皇帝朱笔一挥,覆船山立即变身福船山,自此开启了一个繁盛时代

  福山属武夷山西麓,位于黎川县城往南20公里处的社苹乡社苹村境内,方圆十余里。这座隐于赣闽两省交界处的山体,其实大有名堂,就以山名由来而言,还与晚唐时期一位皇帝有关联。

  当地县志记载:福山,其状如一倒扣之船,故名“覆船山”,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至873年),唐懿宗因忌“覆船”不吉祥,赐名为“福船山”。宋真宗大中祥年间改称为“福山”。

  远在京城的皇上还会为一座小山改名?虽然除了县志没有其它史料可以佐证这种说法,但认真查阅史籍,会发现这很有可能是真的。

  唐懿宗是唐朝第十七位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位著名的昏君,也是一个极端爱慕虚荣、好大喜功的皇帝。在懿宗时期,一度沉寂的佛教势力得到迅速发展。他本人沉溺其中,广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钱财无数。在懿宗的倡导下,大规模的法会道场空前兴盛。

  当时的大唐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一味指望上天保佑的唐懿宗在全国选址,建设费用直接由皇宫拨付。覆船山也就在那个时候列入寺院建设计划。希望江山万万年的唐懿宗怎么可能会允许将寺院建在“覆船山”呢?所以朱笔一挥,就有了“福船山”。

  唐懿宗死后34年,唐朝灭亡。不过,被皇帝改名后的福山却从那时起,逐渐开启了一个繁盛时代。

  被唐懿宗列入建设计划的福山古寺,历经唐、宋、元、明、清5个王朝,最鼎盛时期,寺内有大小房室近千间,僧人百余人,田地300亩,山林面积2000余亩。众僧早晚功课之余,兴行务农,劳作成习。

  远离京城的福山,与天子的关联竟然是那般密不可分。

  刺史的兵马、高僧的栖隐、学者的授业,在互相包容中轮番登场

  皇上赐名,这只是福山的引子。随后三位历史人物的先后登场,则让这里成了一方兼收并蓄的福地。他们分别是晚唐抚州刺史危全讽、宋代得道高僧释绍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

  先说危全讽,这位晚唐时期的抚州刺史在福山所在地的社苹村几乎妇孺皆知,当地人代代相传,留下了众多传奇故事。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危全讽以少胜多平定一场涉及10万之众的兵变,使宜州刺史王茂章归顺的故事。记者没能找到相关史料来验证这个最具代表性的传奇,但是有两个事实让人颇费思量。一是危全讽死后被封谥“南庭王”;二是在福山古寺附近曾经建有一座“危王寺”,寺内铸有一尊与真人等高的危全讽铁像。在那个时代,只有立过赫赫战功的官员才能享受此等待遇。

  至于得道高僧释绍隆的说法来自福山古寺,寺院里的僧众一直将其奉为双林寺(福山古寺的前身)的开山鼻祖。这位曾在福山栖隐的高僧没有留下更多的细节,这点也符合高僧风格。不过,他留下的一首很具禅机的诗在佛学界影响深远:“朱槿移栽释梵中,老僧非是爱花红。朝开暮落关何事,只要人知色是空。”

  要说“爱花红”,另一位最广为人知的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则属当仁不让。对朱熹的情感生活有着一定研究的黎川县林业局干部戴新安经查阅大量史书发现,朱熹在福山讲学期间还演绎了一段浪漫的黄昏恋。那是朱熹来到福山不久,两名被纳为小妾并已怀身孕的尼姑也闻讯而来。由于福山寺处于四面高山环抱之中,十分偏僻,朱熹只好将两名尼姑安置在山下村庄居住。两名尼姑不时进山给朱熹送粮送菜,朱熹很感动。他想及在京城的风光显赫,眺望一山之隔的福建老家,写了一首《题福山寺》。

  年过七旬的黎川县退休干部武一平对此有不同看法,他告诉记者,在整理县志时,他注意到有一则史书记载: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等来到福山武夷堂讲学,一时理学文化传播甚广。由此,朱熹写下《题福山寺》一诗:“迢迢百里外,望望皆闽山;皎日中天揭,浮云也自闲。”

  一代理学大师朱熹究竟是在哪种情景下写下《题福山寺》的,这个疑问和危全讽将军的传奇、释绍隆高僧的机锋一样,已经无法寻找最确凿的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身影都已经在福山这座赣闽边际腹地的山脉定格。

  纵然是断壁残垣,纵然是荒草萋萋,也遮不住昔日讲堂的理学风范

  福山主峰名为箫曲峰,海拔1045米。宋代以来,这里以奇秀景观闻名天下,众多文人学士慕名而来,留下甚多诗句。明代著名学者王材,因在朝廷任三品官员期间,与严嵩不合受诬陷被罢官,回到家乡黎川后,对福山甚为钟爱,并留下一首诗:“灵峰万仞入层云,灵鸟高翔故不群;自是人上少清听,未应箫曲不长闻。”

  王材故去50年后,另一位名震天下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也到此一游,并在后人整理的《徐霞客游记》里给福山留下了这样的描述:“循崖南下,路甚微削,伏深草中,或隐或现。直下三里,则溪自箫曲之后,直从东南与外层巨山夹而成者,盖此山即闽界。其东北度而为箫曲,西北度而为应感、会仙峰,两腋溪流夹而西去,犹属新城也。箫曲南溪之上,有居民数家,艺山种姜芋茶竹为业,地名板铺……”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记者跟随福山古寺的陈居士,沿着一条几乎被杂草完全遮掩了的山间小径,体验徐霞客当年的行程。目之所及,果然是峰峦叠翠、雾绕云飞的美景处处。

  “唐宋时期,这条路可热闹了。它不仅连接江西和福建两省,所有当地学子赶考都要沿着这条路到山顶的‘载德亭’鞠个躬,然后再出发。”一路上,陈居士不断地把路边比人还高的杂草树枝拨开,同时以一种平淡的语气向记者叙述着。

  脚下踩踏着的竟然是一条千年古驿道。更让记者震撼的是,经陈居士提醒,一路上遗迹以各种形态跃入视线,有用山石堆砌的长满青苔的高墙,有曾经用来作山门的石柱,有字迹模糊的青石板……它们就那样隐现于草丛里和树丛中,似乎是为了在历史长河中标注当年繁盛的印记。

  最终,记者来到了久负盛名的朱熹及弟子的讲堂所在——武夷堂遗址。目力所及,荒草萋萋,毛竹郁郁,只有地面一垒垒时隐时现的残垣还能让人看到大概的轮廓。一块三米多高的巨石斜在不远处,安安静静地注视着我们,一如注视着千百年前在同一个位置倾心授业的理学大师,以及一拨又一拨意气风发的学子。

  武一平告诉记者,这个讲堂主要由朱熹及其弟子主持,周边省份众多学者纷至沓来。一时间,武夷堂成了远近闻名的理学传播处所。一批批学者在这里留下足迹后,又至全国各地传播朱熹的理学思想。在那个年代,位于福山的武夷堂俨然是理学文化的中心。明清以后,随着各种文化的多元化交融,理学正宗的武夷堂逐渐没落,最终退出历史文化舞台,在福山的竹林杂草之间渐次消逝。

  那一刻,记者仿佛经历了一次时空穿越,发生在福山的众多前尘往事,纷纷繁繁地重现。然后,再次消散在空中。(温凡文)

【编辑:南若然】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