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山东:“隐居”千载的长清古山寨

2012年07月02日 11:27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历史文化悠久,不仅是春秋时期齐长城的起点,还有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得知在孝里镇的一座山顶发现了一个神秘山寨,记者也想去一探究竟,也许能发现一个世外桃源?

  我们的车停在长清区孝里镇正东4公里的一座山下,与环绕的群山相比,这座山丝毫没有特殊之处,向山上望去根本没有山寨的踪影。孝里镇旅游办主任金晓是这座神秘山寨的最初发现者,他告诉记者,这座山叫“梯子山”,海拔400多米,山寨就在山的后面,想看山寨得先翻山。

  梯子山果然山如其名,山像梯子一样陡峭,登山如登梯。由于已是初夏时节,山上草木繁盛,让这座原本就没有路的小山更加险峻,要想上山就要穿过枝杈阻挡下的崎岖山路,还要不断忍受荆棘偷袭带来的刺痛。

  “这条路是最好走的一条路。”看记者有些畏难,金晓说,他发现这座山寨是在2月下旬的时候。那天他在谷歌地图上搜寻孝里镇境内他还没有攀上过的山,意外发现一座小山的顶部排满了一个一个的小圆圈,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金晓叫了几个驴友一起来到了这座小山脚下,环绕一周,沿登山顶直线距离最近的西侧山麓开始攀爬,结果没想到山路非常陡峭,在大家的互相协助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登上山顶,下山时便重新找路,找到了北侧这条坡度稍缓的小路。

  梯子山和周围的其他山体一样,是一座石灰岩小山,山上有很多藻类化石,诉说着这里曾为海底的久远往事。

  40分钟后,气喘吁吁的我们终于见到了这座山寨的寨墙。墙体依山势而建,巧妙地隐藏在悬崖峭壁之间,居高临下,可谓是易守难攻,不到近前很难分辨出是寨墙还是自然山体。寨墙由大块的石头叠起,缝隙之间用小石块填补,没有用来粘合石头的泥土。寨墙虽然已有坍塌损坏,还是能看出有不少的垛口,应为瞭望和射箭所用。

  从坍塌的寨墙一角进入山寨,数百间低矮的石屋跃然眼前,大部分石屋保存完好,也有一些顶部已经坍塌。这些石屋错落有致地排列开来,布满山顶,就像建在山顶上的一个古村落。

  石屋均随形就势而建,层次分明,或聚或散。除个别石屋外,房屋的面积都较小,只有10平米左右,高度大都在1.8米左右。石屋由厚薄不同的石板叠压垒砌,墙体看上去非常整齐,颇具美感。每个石屋都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有一块大石头,下部的石块较大,上面的石块较小,中间是一块长条形的过梁石,屋顶则是一块面积较大的石板。

  石屋的门很低,过梁石的高度约为1米,得弯下腰才能进入。为什么要把过梁石安得这么低呢?进出弯腰岂不是很不方便?

  金晓解释说,这些石屋的原料为页岩,均是就地取材,是典型的叠岩式建筑。建这种石屋最困难的就是门上面的那块过梁,如果要想让门高一些,就要使劲往上抬过梁,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很难做到的,现在过梁石的高度正好是四个人抬起来放在腰间的高度,最容易使上劲,大家齐心协力把石头一放,这个过门就建成了。在梯子山上,修建500多间这样的石屋,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记者也想进屋体验一下古人在石屋里居住的感觉,便找了一间看上去比较结实的石屋弯腰钻了进去。屋内还算宽敞,勉强能够站直身板,里面空无一物,除墙角冒出的一两棵小草外,在石屋中央还有一个用碎石板简单叠起的柱状物,或许是石凳,也或许是石桌。石块与石块之间的缝隙将阳光与凉风透进来,让记者不由得担心起来,这样的石屋能够遮风挡雨吗?究竟是什么人修建了这些石屋呢?

  金晓说,他翻阅了很多资料,但均无这个山寨的资料。从山寨的建筑结构来看,应该是用来短暂居住的,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由于齐长城的主线正好从这个山寨经过,这个山寨可能是齐长城沿线第一个比较大的营垒,也就是说它应该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屯兵营。不过当地老百姓却称这个山寨为“刘黑七寨”。

  记者在山下遇到的孝里镇北黄村村民李长木,今年70岁,他给记者说起刘黑七的故事。据他描述,“刘黑七”曾是山东的巨匪,后来投靠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被任命为警备司令驻长清高唐一带,在当地亦兵亦匪,还向各村派粮派款,如有抗拒或交不足数,即攻破村寨,烧杀抢劫。村民为了躲避刘匪,就建起了这个山寨。

  但《长清地名志》则记载说,清朝咸丰年间,村民为了躲避捻军的侵扰到山上来,修了营寨。

  这么多说法到底哪个更可靠呢?

  金晓推断,自古以来,山势险峻的山峰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座山寨最早的修建时期应与齐长城差不多,或者是齐长城的附属建筑物,综观梯子山,确实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绝好战场。但后来中华一统,齐长城失去了作用,这个屯兵营也随之荒废,逐渐成为老百姓躲避土匪、战乱的藏身之地。这样算来,这座古山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从石屋石头的风化程度来说,下半部分的风化程度要比上半部分严重一些,说明下半部分的石头年代要久远和古老。下半部分应该是齐长城的基础,上半部分则经过历朝历代的翻修加固。

  金晓带记者来到整个山寨的制高点的两间石屋,竟发现朝向齐长城方向的石屋内墙上,也有瞭望口,可以通过这个瞭望口观察齐长城经过的山头的敌情。

  不仅寨内建有瞭望室,寨墙的设计也极具防御性。整个山寨仅在最为隐蔽的东北角建有寨门,还搭建了掩体,很难被发现,寨门口有两间已经部分坍塌的小屋,应该是做登记审查的“传达室”。

  山寨寨墙宽约两米,西侧寨墙被设计为高低两层,高的一层紧邻悬崖峭壁上面留有垛口,低的一层靠近山寨,可供巡逻,观察敌情。记者站在高层的寨墙上向外望去,群山、梯田、村庄尽收眼底,蔚为壮观。山下倘若有什么敌情,怎能瞒得过山寨里的巡逻人啊!

  站在寨墙上拍照,风势越来越大,总觉得腿有些颤,真担心会被大风吹下峭壁。而金晓却告诉记者,这就是他们首次发现山寨时上来的路,当时还发生了一件怪事。“往上顶爬的时候,我们遇到了一条蛇,把大家吓了一大跳。山上有蛇不奇怪,奇怪的是当时离惊蛰还有十来天,蛇还没到出洞的季节,并且在附近的山坡上,小草不但早早地发了芽,还绿油油地长成一片。”

  金晓说,他们沿峭壁上来时,还发现了一个山洞。他用手指给记者看。果然,记者找到了那个远远看上去很小很小的洞口,就在斜下方的一处峭岩上。

  站在山寨里看,这个洞口就在眼前,但如果在山寨外,在岩石的遮挡下是根本不可能看到这个山洞的。显然这个洞应该和山寨有所关系,用石头修砌的洞口也在昭示着这里经常有人出入。据介绍,这个山洞的洞穴很深,但是空间狭窄,成年人只能弯下腰匍匐前行,里面的石头非常奇特,一层叠着一层,可惜洞内被岩石阻断了,无法继续通行。

  “还有一个更隐蔽的山洞呢,在山寨东侧。”听金晓这么一说,记者特意走到东寨墙处向下探望,洞口隐藏在两个巨石之间,在植被的遮挡下,外人根本看不到这里还有一个山洞。

  据介绍,这个洞被当地村民称为“鹁鸽洞”,洞口非常小,山洞里面比洞口宽敞多了。山洞里散落着两块石板,四周还有水迹。洞里还有一个洞中之洞,能够容纳三四十人,洞口的地面上有一个圆形的石槽,可能是古时人们用来研磨食物的,也有可能是存水的。洞穴周围布满形状各异的石钟乳,石头缝隙间还闪烁着颜色各异的晶体。石钟乳是石灰岩在水流的侵蚀下最终形成的奇异的溶洞景观,可见这里不缺水,也许,这里就是山寨的“水源地”?

  当地村民说,四五十年前,四周的山都水流不断,后来封山造林,树长起来了,基本上也就没有长流水了。看来,山寨里的人解决喝水问题并不是什么难事,可不管是屯兵营也好,避难所也好,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山寨里总该有厨房吧?

  没想到的是,这里不仅有厨房,还有炊事班呢,“民以食为天”确实是古训啊。

  与多是独间或长方形两间相邻而建的石屋不同,在山寨南侧有两排一间挨着一间的并排建起的石屋,石屋里留有烟熏火燎的痕迹,甚至还能隐约闻到草木灰的气味。这里有一些发黑并泛黄的石块,经考古专家判定应为烧石灰,也就说明这些石块曾经被火烧过,这些房间可能经常用火,那这一排体量不大的房间则应该是厨房了。有的房屋还建有挡风墙,令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

  记者还在山寨中部发现了两间更为高大宽敞的“将帅房”,房前为一片空场,或为练兵之处。

  金晓说,像梯子山的古山寨和石砌建筑在孝里镇境内已不是第一次发现,远近闻名的有大峰山齐长城山寨、晚清江北太谷文化的发祥地—黄崖山寨,也有不知历史时期的方峪西山寨、南凤东山寨等,这些山寨共同构筑成孝里镇的古山寨文化特色。但是,此次发现的梯子山古山寨,在国内同类山寨建筑中,无论是建筑规模、房屋数量,还是保存完好的程度,都是极为罕见的。对这座古山寨的考古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进行,从而揭开隐藏在这座山寨中的历史谜题。

  告别古山寨,按原路往山下返,并不比上山时轻松几分。回望那依然矗立在山头的古山寨,心中滑过一丝悲凉,我们找到了这座山寨,却还没有为它找回“历史”,我们看到了石屋,却看不到石屋内往日的喧哗。它希望继续默守千年吗?它还能够默守千年吗? 

【编辑:南若然】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