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江西上栗牛带茶灯

2012年07月31日 15:54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当元代的戏曲登峰造极时,在上栗的土地上,有一种戏曲如泥土中的野花,在上栗人民的喜爱中,悄然地发芽,恣意地绽放。它就是上栗地区特有的牛带茶灯。

  从元代开始,每逢春节,来自上栗最西边的一个村庄——水源村的牛带茶灯艺人们便走村串户,登门表演,为乡人们送吉祥、送祝福,成为上栗一种独特的年俗娱乐文化。

  据1999年出版的《萍乡市文化艺术志》载,牛带茶灯最初为牛灯,由两人表演,一人在前提着用竹篾扎制糊纸而成的牛灯,一人在后扶犁边歌边舞。歌词祈祷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到清代乾隆年间,牛灯表演加入了配器、歌舞、唱白、故事等元素,形成牛带茶灯。清末至现代,牛带茶灯吸收湖南花鼓调的元素,表现形式更加活泼轻快。这土生土长、就地取材、质朴无华的农家文化,在上栗老百姓的热爱中,从800余年前那最初的一声唱腔开始,穿过悠长的岁月,至今仍有余韵在乡村响起。

  牛带茶灯的艺人们虽然来自于民间,但他们不仅仅停留在歌舞悦人的层面,而是自觉地担负起了乐以教化的功能。他们通过对曲目的编排,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农耕经验、伦理道德、敬天爱地等传统的中国文化进行普及、宣传,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给这片土地以文化滋养。

  牛带茶灯以锣鼓、唢呐、二胡等民乐为配器,多人表演歌唱。乐调节奏明快,语言诙谐幽默,场面喜庆热闹。牛带茶灯分渔樵耕读四个段落,每段含一个小故事,“渔”为《太公钓鱼》,“樵”为《武吉卖柴》,“耕”为《三伢子犁田》、《杨氏送饭》,“读”为《送春》又叫《春锣》、《赞土地》、《打大卦》等,前后由采茶女表演《茶女采茶》首尾呼应。这些曲目,或吉祥或热烈,或祥和或奔放,艺人们用饱满的情绪直率诚挚地反映这一方水土中这一方人的生产和生活情趣,激发乡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希望和热情。

  牛带茶灯因为是上栗当地人审美情趣的真实抒发,贴近生活,表演方便,乡土气息浓郁,百姓喜闻乐见。因此,从它诞生以来的800年间一直在上栗的乡间广为传唱,并影响辐射到本省的万载、湘东、芦溪、安源以及湖南的醴陵、浏阳、茶陵等周边地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农村逐渐集镇化,而今农耕文明渐行渐远,乡村生活日趋式微。失去了依托的民俗能长久存在下去吗?牛带茶灯因其原汁原味的乡土风采和地域特点,愈发显得珍贵和有价值。为了让上栗特有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沉淀,政府相关部门已搜集整理传说唱本、词白、锣鼓词牌和原始表演道具,并做好五年保护计划,使牛带茶灯这个民族民间表演艺术能继续保持其生命力。

  很久没有听到这些熟悉的乡音了。它们就像童年时黄昏的村子里那袅袅的炊烟,留在我们记忆的最深处。生怕真有一天,乡人再度听到时,会有“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疏离。

  闭上眼睛,仿佛家乡泥土的芬芳就在身旁,和儿时的记忆一起涌上心头的,还有那童年时在田间、在家门前听到的牛带茶灯里的曲子:“小小一担柴,担到贵府来……”那些没有雕饰的声音如此质朴和亲切。(陈娅)

【编辑:南若然】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