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海口埠 台山先侨出洋的重要口岸(3)

2012年11月26日 10:56 来源:江门日报 参与互动(0)
海口埠台山先侨出洋的重要口岸(3)
长时间没人居住,一些建筑物长出了青苔和小树
一些店铺的名号依然清晰可见

 文化揭秘  文化资源丰富且颇具特色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梅伟强认为,海口埠的文化资源丰富且颇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建筑文化和宗教文化上。

  传统文化——庙祠碉楼众多。梅伟强说,海口埠是个“弹丸之地”,但立圩后却建起了不少富有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庙宇、宗祠,如维新街有观音庙、义勇祠,其背后有太岁庙(又称百岁公庙,当地人叫万安祠)、鲁班庙、碉楼;海傍街有龙王庙、龙母庙、碉楼;北郊还有梅氏二世祖彦明祖祠。除了彦明梅公祖祠外,其他所有庙宇、祠堂,或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的飞机炸毁了,或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早已荡然无存。现在的海口埠文化楼就是在恩主祠、文武庙、北帝庙的废墟上建起来的。

  “尽管如此,海口埠的居民们却如数家珍一样,能一个不漏地讲出来,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彰显中国传统信仰文化的宗祠及庙宇,在居民的心目中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建筑文化——中西合璧洋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口埠也像台城、斗山镇圩一样,在华侨的大力资助下,建起了许多中西合璧的骑楼店铺。这些被称为洋楼的建筑物,主要集中在西隆街、维新街和东兴街,且大多保存完好,其中的厚和押、钜信银号、永茂银号、基督教堂等洋建筑十分漂亮,对研究这一时期遍布台山侨乡的西洋建筑文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宗教文化——基督教传入。海口埠也是基督教传入台山侨乡的主要“节点”。1923年,由华侨教友捐资在维新街兴建了基督教礼拜堂(又称海口礼拜堂),建筑面积为288平方米,初设有嘉德小学(解放初期停办),这是一座两层中西合璧建筑,正面的4根柱子挺拔、庄重,把教堂衬托得巍峨、肃穆,是台山乡村洋教堂建筑的“精品”。十分难得的是,历经80多年的沧桑之后,这座教堂的整体建筑依然保护完好且仍在使用,目前是海口埠周围村落信徒们进行正常的宗教生活的场所。海口礼拜堂是基督教传入台山侨乡的重要物证。

【编辑:王盼盼】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