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台山:昔日“四九”来“趁墟”

2013年01月11日 10:2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广东台山:昔日“四九”来“趁墟”
台城侨墟建筑均是按中西合璧式样建设而成
台城墟已蜕变成现代商业中心

  “墟”是指南方地区乡村间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地,“趁墟”在粤语中就是赶集的意思。在华侨之乡(广东省)江门台山,“墟”又被称为“侨墟”。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台山100多处侨墟可谓十里繁华。台山侨墟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农村集市文化,更因为受到了早年归国华侨的影响,渗入了西方的建筑和商业因素,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侨墟文化。

  如今,台山还保留96处侨墟,多数侨墟人去楼空,繁华不再;但一些侨墟至今还有墟期、传承着“趁墟”习俗;有的侨墟则发展蜕变成现代商业中心,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近百年过去了,台山侨墟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专家们纷纷呼吁台山市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方针,定期举办“侨墟节”,再现往昔台山侨墟的辉煌。

  台山侨墟  

  台山侨墟分布在台山各镇、村,主要是沿上世纪初建造的台山新宁铁路及台山水道分布,每处均是由楼百栋碉楼、骑楼建筑连贯而成,而侨墟的建筑布局,大都是以骑楼及中西合璧的理念建筑而成的。

  在建筑材料上,多采用进口水泥、钢筯、彩色玻璃、混凝土结构,西方建筑的柱式、拱券、山花、阳台成为骑楼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图丰富多彩,且有不同西方历史时期的地域风格,如文艺复兴、巴洛克、新古典主义等;侨墟也处处体现岭南建筑元素,如台山庙前墟有5幢传统骑楼商辅是源于檐廊式临街建筑。

  昔日:每逢“四九”来“趁墟”

  长期研究台山侨墟的台山博物馆馆长蔡和添向记者介绍,台山侨墟以传统墟期命名,如“四九墟”、“五十墟”,该墟建于上世纪初,在“四九墟”,当地人每逢每个月农历4号、9号,把大量的农副产品、小工艺品等带到该墟,形成小集市,时间一长,被当地人称为“四九墟”;有些侨墟则是由华侨集资捐建、命名而成,如汀江墟、公益埠。随着年月变迁,人头攒动的侨墟商贸场景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据统计,在台山现存96个侨墟,但至今还设有墟期的不过36个,还保留着等墟、按时趁墟习俗的侨墟仅剩下10个,但是兴旺程度早已不如往昔。

  据介绍,台山自19世纪60年代形成侨乡,以侨居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的台山华侨汇回家乡的资金建成。当时华侨每年汇回家乡资金达1000万美元,丰厚的侨汇使台山的社会购买力明显增强,尤其是1920年我国第一条民营铁路——台山新宁铁路通车,带来了大量的人流和物流,带动了侨墟在全县的兴起、兴旺。

  当时的台山侨墟的名称大多称为“市”,如冈宁市、西宁市、大同市、成务市等。这些侨墟,既有当地商易集市性质,又成为对外贸易的中转站,当年像丝绸等物品就是通过这些侨墟,销售到美加等世界各地。

  百年侨墟焕发生机

  蔡和添介绍,当时最大的侨墟是位于台城的“台城墟”,该墟早在十九世纪末形成,主要从事农副产品,还有华侨回乡开设的银号、诊所等,但每月只有一个墟日。从1924年开始,当地侨墟开始扩建,建成了23条骑楼街段,街道宽阔挺直,四通八达,一派洋气。

  台城侨墟建筑均是按中西合璧式样建设而成,由近1000多栋中西结合式的骑楼连贯而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台山侨墟十里繁华。

  由于台城侨墟位于台山市中心,台城侨墟如今已蜕变成为现代商业中心,延续着昔日的繁华。至今仍有不少骑楼延续着旧时侨墟“前铺后库、上宅下店”的商铺形式,无论白天黑夜都是商贾如云、人流如织。

  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侨墟——公益埠

  据蔡和添介绍,在台山现存的96处侨墟中,用“埠”来命名的仅有两处,公益埠就是其中之一。公益埠位于台山大江镇北部,坐落在潭江边上。这个建于1908年、面积达0.33平方公里的侨墟,也是台山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侨墟,一直沿用至今。

  “公益埠是1903年由归国华侨伍于政带头倡建的。”蔡和添介绍说,华侨们看重那里靠近潭江、还有新宁铁路经过,水路交通便利,于是纷纷回国投资建立商铺,形成了侨墟。“因为那里有码头,所以公益墟又称为公益埠。”

  “公益埠侨墟楼体现出商业功能,中西方商业文化在这里交汇。”蔡和添介绍,每到墟日,侨墟周边的村民就会挑着自家种的蔬菜、喂养的牲畜、自制凉果等农副产品拿到墟上摆摊叫卖。

  在众多华侨回国建设的带动下,传统侨墟渗入了西方文化元素,侨墟楼的建筑风格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色,大量西方洋货充斥市面,为华侨侨眷服务的银号、典当、医院等各类铺户建成。公益埠当时的码头十分热闹,赴海外谋生的“金山伯”们在这里坐船出海,也从这里登岸荣归。

  记者昨天在公益埠看到,公益埠的建筑群带有浓郁的西洋文化韵味,各式商铺、宗族祠堂、教堂、学校林立,融为一体,街道整齐划一。上海街、苏杭街、上环街、中环街……当地的居民周老伯告诉记者,当年的苏杭街以买卖丝绸为主,中环街云集了大量的当铺、银号,如今,这些街道主要以成衣、水果、工艺品为主。

   专家建言:定期举办“侨墟节”

  广东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早在6年前,首次来到台山考察时,便对台山的侨墟楼感兴趣,并开始着手相关的研究工作。

  黄伟宗认为,墟日是农村传统商业习俗,墟场是传统市场,台山侨墟却是在传统墟场中以西方的方式做生意,尤其是与海外华侨做生意,可谓“贯通中西”。对于台山侨墟,黄伟宗认为,可将台山的侨墟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双重文化遗产的保护。黄伟宗指出,台山的侨墟文化,从墟日传统上说当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侨墟文化又体现于乡镇之名和墟场建筑之中,亦可列入物质文化遗产范畴。

  在开发利用具体措施上,黄伟宗认为应当配合台山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以“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方针,对侨墟楼采取认领和承包保护开发的政策。在墟日习俗之上,台山市可遵循原有的墟日传统,定期举办“侨墟节”或“广侨文化节”。

【编辑:王盼盼】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