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闽千姿:华侨古厝变身“闽南文化坊”

2013年09月04日 09: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泉州9月4日电 题:华侨古厝变身“闽南文化坊”

  作者 孙虹 李舒莹 刘华杰

  “古厝‘长’得奇巧,像一个人身穿西装,头上却戴了顶闽南斗笠,中西结合,独具特色。”日前,在泉州鲤城区常泰街道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笔者走访了当地有着“斗南九十九间古民居”之称的印尼华侨陈氏家族古厝。

  在翠竹、鲜花、绿草的簇拥下,四栋中西合璧而成的“洋楼式”闽南侨乡民居落落大方,散发着一股古香古色闽南风。

  1924年,由印尼华侨陈乌生所创建的信记公司出资、其长子陈正宗主持修建,历时三年半之久建成了这栋别致的“番仔楼”。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的陈氏家族古厝,与旁边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的五开间中式祖厝相得益彰,该建筑群因房间数相加正好99间而得名“斗南九十九间古民居”。

  “以前部队、医院、小学都在这里入驻过。”常泰街道工作人员介绍说,陈氏家族古厝大多采用了从台湾、印尼带回来的木材、水泥、钢材、砖、瓦等建筑材料。以“中轴对称、多层进深”为特色,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的交错堆叠,构筑墙体,交垒叠砌。

  弹指间近百年过去了,几经风霜,“番仔楼”依然矗立。从南洋带回来的那株咖啡树相伴其边,花开花落90多个春秋,一起见证着当年印尼陈氏家族“回馈家乡,安定故里”的心愿。

  “古大厝这些传统民居文化是老祖宗传世之宝,不仅应当得到妥善保护,也应该好好开发利用,不能埋没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中。”泉州鲤城区常泰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惠良表示,常泰街道拟规划将“斗南九十九间古民居”打造成“闽南文化坊”,通过引入新兴业态,重新激发古民居的生命力,把传统与时尚结合,推动文化业的发展。

  根据规划设想,“闽南文化坊”将以“斗南九十九间古民居”为载体,汇聚闽南文化。张惠良介绍说,我们以“闽乡情”为精髓,期待唤醒现代人对传统闽南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闽南文化坊”将汇聚安溪铁观音这种闽南传统茶艺,以及德化白瓷、惠安石雕、泉州木偶、木版画、纸扎等传统手工艺,融合闽南婚礼等传统民俗。此外,洋楼部分还可引入南洋咖啡馆。

  目前,常泰街道已对“斗南九十九间古民居”周边环境进行了美化改造,增加了绿化面积,也对地面进行硬化,铺设马路砖。接下来,将做好更换破损门窗和生活设施,对古民居群的内外部进行清洁养护,在古民居群的建筑外围铺设环绕LED灯线圈和外部照明设备等修缮工作。

  “我们的设想是,将‘闽南文化坊’打造成为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了解乡土文化、寻根问祖的一个重要窗口。”张惠良如是说。(完)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