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梅州嘉应学院:钟音长响 百年树人桃李丰

2013年11月05日 11:0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广东梅州嘉应学院:钟音长响百年树人桃李丰
文祠楼。
1924年创办的嘉应大学第一次文科预科毕业留影。

  11月8日,嘉应学院将迎来历史时刻—百年华诞。

  “巍巍黉宫,薪火传承。”校庆前夕,笔者漫步嘉园,百年风雨洗礼下的痕迹,沧桑而又厚重,仿佛向人缓缓诉说百年来嘉园人矢志不渝的育人故事。从民国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改革开放,在数代人的拼搏和坚守中,嘉应学院走过了中师65年(高教3年)、大专教育22年、本科教育13年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万名莘莘学子从嘉园走出。

  从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之一的客家研究院,到开全国先河创办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班;从“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省特色重点学科,到化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从主办“世界人类学大会的客家学研究专题会议”,到开设全国首个足球专业。嘉应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与特色办学同步,努力把学校办成“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

  走“内涵发展”之路 锻造特色鲜明办学品牌

  2000年升本以来,嘉应学院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注重走内涵发展之路,多管齐下提高办学质量。本着“人才是发展的关键”,通过“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工程”、“育苗工程”、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现拥有一批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以及市级拔尖人才,先后聘请丘成桐、池田大作、王佛松等200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培养100名左右青年教师新秀。近6年来,在国内外攻读学位、进修、培训的教师达1000人次。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适应学校快速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已经基本形成,“内培外引”的人才效应正在显现。2006年,学校以广东省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的最好成绩即良好等级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正式启动申请硕士学位建设单位的工作,确定了汉语言文学、化学、历史学等三个学科为“申硕”建设学科。

  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升迅速推动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近年来,学校通过三轮学科建设确定了6个重点学科、6个重点扶持学科和9个一般扶持学科,化学专业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第四批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字学”被批准为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据统计,学校教师在全国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430篇,出版著作、教材463部,获国家专利54项。近年来,学校在国家级和省级课题立项方面处于广东同层次同类型高校的前列。2009年以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8项,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计划和社会科学项目150多项,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6项。

  走“特色发展”之路 培育执着创新莘莘学子

  嘉应学院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洗礼,学校凝练了“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每一次大的发展都得益于侨乡的滋养,迄今为止海内外乡贤已为学校捐资1.5亿多元。办学以来,学校担负起培养地方发展所需人才的重任,培养了逾20万社会不同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为梅州市基础教育输送了80%以上的骨干师资。2008年,嘉应学院还成立了大陆首家客家学院。

  自办学以来,嘉应学院始终坚持服务地方与特色办学同步。学校在全国首开先河,从2003年起,与梅州市委合作培养了8批491名党政干部战略后备人才,该工程2008年获得广东省“固本强基创新成果奖”,2010年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学校启动“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卓越教师、卓越律师和卓越工程师。

  同时,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基地”,累计培训企业人才2300多人。嘉应学院还是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省级培训基地、梅州市中学校长培训基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企业管理战略人才培训基地,至今共培训校长1793人次,教师30322人次,与清华大学联合培养400多位企业经营高级管理人才。

  近年来,学校为地方培养人才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为振兴梅州“足球之乡”,2012年,嘉应学院获得教育部批准开办运动训练(足球)专业,并于今年招收首批46名本科生(其中国家一级足球运动员23名)。学校还与梅州市合作成立“足球文化研究中心”,以及努力探索“省队校办”体教结合新模式,与广东省体育局共建广东省女子足球队。

  长期以来,嘉应学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稳步推进素质教育。近年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比例及录取率逐年提高,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数量和等级居广东省同层次院校前列,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8%以上。

  走“开放发展”之路 交出不辱使命历史答卷

  长期以来,嘉应学院发挥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研合作、校企合作、海外合作、校友合作,努力构建学校的协同创新平台,以开放发展的办学思路,促进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校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其他高校开展了广泛而密切的科研合作,显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孵化器的作用。2007年以来,梅州市政府每年在嘉应学院召开市校合作联席会议和产学研结合论坛,确定并正在实施的合作项目近100个。2011年,学校成立客商研究院,通过研究客商精髓,创新客商思想,打造客籍企业发展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已连续承办三届世界客商论坛:“海峡两岸客商论坛”、“论张弼士为商之道”和“客商文化与产业发展”。

  弘扬客家文化成为学校开放办学的新亮点。嘉应学院充分发挥在客家研究领域的领先优势,构筑客家文化研究高地,努力建设国内乃至海外共享的客家文化平台。近年来,先后组织16批次70多位专家学者到东南亚国家和港台地区高校参加客家学学术研讨会,在客家研究方面的交流水平和频率处于广东省高校前列。2012年,学校主办了国内近年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次客家学学术研讨会—“客家文化多样性与客家学理论体系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会客家专业委员会在嘉应学院挂牌,标志着该校成为全国客家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近年来,嘉应学院国际化办学势头良好,邀请了世界著名量子化学家潘毓刚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人士来校讲学,并与美国等高校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外国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本科生赴美留学、暑期赴美社会实践等项目不断拓展。

  百年学府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百年学府。

  今天的嘉应学院是一所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的现代化本科大学。

  学校占地面积1700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学院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1.8亿元,拥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35个,藏书200多万册,电子图书10万种,中外期刊1800种。学院现有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教授108人、副教授350人,博士101人、硕士610人),同时聘请丘成桐、池田大作、潘毓刚、王佛松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现有全日制学生22983人、成教学生15131人,来自17个省(市、区)。共设19个二级学院、2个公共教学部、5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史学、农学、医学和艺术学等11大学科门类,是广东省同层次、同类型高校中学科专业门类最为齐全的高校。学校还设有40多个研究所。学校以植根侨乡,服务地方,弘扬客家文化为办学特色,成立客家研究院,被列为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广东省客家学研究基地;2013年6月8日,被选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成为广东省首批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之一。

  回望百年,嘉应学院走过一段风雨兼程跨越发展的办学路,以主动的姿态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新的百年,学校确立教学服务型本科大学定位,在“勤俭诚信,立己树人”校训的引领下,继续秉持“立足梅州,面向基层,服务广东,辐射全国,延伸海外”的办学宗旨和“育人为本、服务为荣、特色为魂”的办学理念,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朝着努力把学校办成为“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突出的国内知名特色大学”的梦想奋发前行。

  校史勾陈

  百年如歌岁月 嘉园人自强不息

  1913年,叶帅故里,客府梅乡,乘着辛亥革命进步思想的春风,梅县女子师范学校在此诞生。一颗教育的种子播下,开启了粤东教育的新篇章,从此,嘉大百年的历史有了注脚。从民国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改革开放,在数代人的拼搏和坚守中,嘉应学院走过了中师65年(高教3年)、大专教育22年、本科教育13年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万名莘莘学子从嘉园走出。

  中师65年(1913-1978,同时1924-1927年为高教3年)

  数代耕耘 辛勤办学

  1913年春,在辛亥革命进步思潮推动下,梅县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女师)在梅县懿德、崇实两所女子学校的基础上合并成立。1929年女师因经费不足陷入被撤销危机,幸而在以黄延桢为首的社会贤达和校友的不懈努力下,学校才幸免夭折。办学36年间,先后有13位校长忍受着缺钱缺物的窘境,坚守岗位主持办学。

  1924年,以著名教育家廖道传为首的梅州地方人士,在梅城东郊天字岃兴办早期的嘉应大学。虽因政局动荡,历时三年即停办,但实开高等教育风气之先。

  1936年秋,女师升格为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缓解客乡各县小学师资紧缺的压力。

  1937年秋,广东省立梅州师范学校(男师)创办,至1949年与女师合并历时12年。初办头四年“校舍设备俱无,校长一职亦由农校校长黄遵庚兼任,形如农校附设”,1942年才择定城东饶公桥附近地段为校址,1945年第一座校舍才建成。

  1949年,男师和女师合并为“广东梅州师范学校”,校址在饶公桥畔。从1949年至1969年,经过接管与改造,发展与提高,整顿与动乱,尽管是非曲直诸多评论,仍培养输送大批人才。

  1970年,学校更名为梅县地区师范学校。

  大专22年(1978-2000)

  华侨相助 锐意进取

  经历“文革”浩劫后,尽管校舍破败,图书、设备奇缺,四壁萧然,但梅师人果断顺应潮流发展大专教育。

  1978年春,学校招收师范类大专新生,开启了全新的一页。1981年,输出优秀毕业生264人。

  1982年,嘉应师范专科学校在承历史之传统、继嘉州之文名、因华侨之习称、符合海内外父老之愿望下正式成立。1985年4月,在各界人士的倡议、积极奔走下,“嘉应大学”复办。由于两校毗邻,均为专科层次的高等学校,1988年秋,经省政府批准,两校合并办学统称“嘉应大学”。

  大专教育22年来,嘉应大学为省内外培养了近3万名人才,校舍总面积从4297平方米发展到4.4万平方米,教职工队伍从85人壮大到175人。1988年,德龙会堂、丽群图书馆、田家炳科学馆暨家炳园、畹香学宫等建筑拔地而起;1989年,曾宪梓、田家炳、罗焕昌等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积极为嘉应大学筹资……20年来,海内外乡贤、一代又一代的校友为嘉应大学的发展献计献策,捐资捐物,捐资总额达6000多万元,促进嘉应大学教育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

  本科13年(2000至今)

  全面改革 蓄势腾飞

  2000年3月22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将嘉应大学与嘉应教育学院合并,建立嘉应学院。2002年5月11日,举行嘉应学院挂牌庆典活动。

  2004年,嘉应学院顺利新增为广东省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6年,嘉应学院以省内同层次同类型高校最好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11年4月7日,嘉应学院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办好应用型优秀本科教育,力争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办成国内知名特色大学”的发展目标。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如今的嘉应学院已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大专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现代办学体系。(林勤青 杨赐文 王凤霞 吴志坚 柯鸿海)

【编辑:邹春光】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