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福建泉州“元宵圆”传统与创新合璧

2014年02月14日 10: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泉州2月14日电 题:泉州“元宵圆”传统与创新合璧

  作者 郭斌 刘真真

  在“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元宵节素有“上元小年兜”之称,其隆重程度不亚于除夕。元宵节将至,吃“元宵圆”的氛围弥漫古城泉州的大街小巷。

  “来一碗元宵圆”、“元宵圆怎么卖”、“要几盒元宵圆”……元宵节前,泉州老城区被誉为“元宵圆一条街”的西街人声鼎沸,“元宵圆”的摊位前围着里三层外三层买“元宵圆”的人,而“元宵圆”店里传出敲打花生、芝麻馅的声音,回荡在街巷里。

  “赏花灯、吃元宵圆,这是元宵节泉州的传统习俗。”前来西街买“元宵圆”的泉州市民吴女士告诉中新社记者,家里的老人小孩都爱吃。

  “元宵圆,在泉州意味着团团圆圆、吉祥美满,是代表着泉州闽南文化的一大特色的传统小吃和应节食品。”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龚勤勤说,其主要材料为花生仁、白糖以及各种特色配料。

  泉州的“元宵圆”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宋代。时至今日,无论从馅的指缝捏制,还是到模具敲打,“元宵圆”都保持着纯手工的传统韵味。西街几家“元宵圆”的摊主说,他们从过年前开始,就忙碌制作“元宵圆”了,每天至少纯手工敲打上百斤的“元宵圆”。

  “泉州元宵圆的亮点在于馅里加了白糖,但是吃不出白糖。”“姜得宝元宵圆”的魏建福表示,他坚持每一颗“元宵圆”的馅纯手工捏造,“不追求销量,只要品质,保持最传统的元宵风味。”

  在西街做了20多年“元宵圆”的苏来雪也说,“泉州元宵圆的馅是关键,不仅要求食材的优质,更是对敲打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是纯手工的。”在苏来雪的“白雪元宵圆”店里,记者只见她熟练地把“元宵圆”的馅放入模具里,一手按住模具,一手拿着锤子敲打,不一会儿功夫,一颗饱满成型的“元宵圆”馅就出现在眼前了。

  做了几十年的“元宵圆”,年近80岁的老西街人魏琴在敲打好“元宵圆”馅后,更是娴熟地把馅沾下清水,然后放入装着水磨糯米粉的大盆里,用双手摇着大盆,滚起了“元宵圆”,“传统的做法就是这样,每一颗成型的元宵圆要反复沾水滚粉十几遍。”

  不过,伴随各行各业逐步进入现代化生产的潮流,西街也上演着纯手工制造与半机械化协助生产的一幕。

  “为保持风味,我们元宵圆的馅都坚持纯手工打造”,“福泉珍元宵圆”的吴美玲说,“但是,为了增加产量,满足市民需要,我们就用半机械化的滚桶,来滚元宵圆的外皮。”在西街,记者看到很多“元宵圆”的摊位前都摆上了这么一台“滚皮”的机器。

  “这个机器不贵,里面装上打磨好的糯米粉,把元宵圆的馅沾上水,放进去就可以自动滚皮,和人工滚皮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

  西街上的“姜得宝元宵圆”则以芝麻和生姜相结合,“在保持原有传统的基础上,把口味进行创新,与生姜相结合,但又吃不到姜末,可以使口感更加清爽,味道更加清香。”魏建福的创新之举,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元宵圆”,在其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的追求中,继续延续着泉州古老的元宵习俗。(完)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