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从“退潮而歌”到“陆上起舞”的疍家人

2014年03月06日 17: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防城港3月6日电 题:从“退潮而歌”到“陆上起舞”的疍家人

  作者 陈晶晶

  踏进位于广西防城港市企沙镇的华侨村,笔直宽阔的水泥大道两旁林立着各色酒楼、度假酒店和商店,一排排整齐美观的商住一体化公寓楼矗立街头,令这个昔日的小渔村看起来更像是环境优美的城市住宅小区。

  位于企沙镇城区南面的华侨村始建于1979年,是联合国难民署为安置越南归侨而援建的渔业行政村。华侨村的村民历来以捕鱼为生,上世纪90年代,企沙镇边地贸易开放,部分世居水上的渔民利用与越南语言相通的优势,做起边贸生意,带动了整个村的经济发展。

  40岁的华侨村村民吴泰康即是其中一位“转型渔民”。2006年以前,吴泰康和父兄以出海到越南姑苏岛收购海鲜回防城港出售为生。回忆起多年前的渔业生涯,吴泰康笑言“很辛苦”,每次出海单程得航行十数个小时,到了目的地要上岸收货、整理,来回得花上一周多的时间。

  “几乎都在海上生活。”吴泰康说,为保证海产品的新鲜,他们在越南收购海鲜后即使遇到大风浪也要赶回防城港,卖了渔货休整两天就又出海,渔季时为了抓紧时间多赚点钱甚至不休息就又向大海出发……

  随着企沙镇边地贸易的发展,吴泰康利用从越南进口渔货的优势,在华侨村开了一家海鲜酒楼。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吴泰康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他的侨鑫酒楼亦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酒楼之一。

  与吴泰康一样,今年37岁的冼瑞良也是“转型”的华侨村归侨渔民。上世纪70年代末被安置到企沙镇后,冼瑞良跟兄长一起“讨海”为生。从一开始人工拉网的传统方式捕鱼,到后来的灯光渔船捕鱼,冼家吃住都在船上。谈及飘摇不定的“水上生活”,冼瑞良表示“艰辛且枯燥乏味”,常年日夜颠倒。

  2012年,冼瑞良整理原来的渔业资产,“上岸”成立了新侨兴渔业公司,为当地渔民提供渔船买卖、渔船资产及人员管理、证件办理等服务。如今,冼瑞良的渔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生活变得有规律了。”冼瑞良说。

  企沙镇华侨渔业村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吴寿春说,华侨村的渔民回国后生活的最大变化莫过于在陆地上拥有自己的家。村委会鼓励并给予相应的支持帮助部分不适宜继续从事渔业的渔民转产转型,同时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渔民继续扩大渔业业务,发展现代远洋捕捞。在华侨村,现代化的渔业产业及相关行业已经取代传统家庭作坊式的渔业,渔业生产及相关行业的年总产值达2亿余元人民币。

  由于企沙华侨村一半以上的归侨渔民为“疍家人”,防城港当局正努力挖掘并传承疍家文化特色及风土人文,并利用归侨们的“异国情结”推动东盟饮食文化和疍家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特色旅游,谋求利用优势资源发展滨海旅游、集约化海水养殖、水产品加工贸易等多种产业,逐步改变旧有的、单一的、以捕捞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为当地归侨侨眷建造的保障性住房——华侨新住宅小区一期178套公寓楼已经全部入住,二期130套公寓楼正在建设中,突出渔村侨乡特色的侨乡文化广场、疍家风情一条街、渔民生活体验区、水产品加工贸易区、海产品交易市场等区域正在规划中。“华侨村正努力打造成为富裕村、幸福村。”吴寿春说。(完)

>侨乡传真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