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首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 激活沿海开发——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江苏省首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 激活沿海开发
2009年10月30日 10:55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江苏省政府最近出台推进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工作办法,标志着全国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化规范运作率先在该省“破冰”。沉睡的海域资源,将为沿海开发“贷”来发展资金的“源头活水”。

  把原则性规定变成可操作办法

  省海洋与渔业局海域管理处副处长李荣军说,在我国,海域所有权归国家,但只要依法取得使用权,个人或单位就可以通过海域使用实现收益,如旅游开发、海水养殖等。与同属国有资源的建设用地一样,取得了使用权的海域,也可以抵押贷款。例如,沿海开发中港口码头建设、新城市建设、现代农业开发等用海行为,只要取得了海域使用权,就可以抵押贷款。这是沿海开发投融资体制的重大突破。

  2007年,启东市滨海工业园区9宗、7000亩建设用海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2亿元。江苏连云发展集团还以海域使用权证为抵押,发行了10亿元企业债券。最近,连云港金海岸开发建设有限公司通过46.99公顷的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1亿元,但这些均是银企双方协商而定。省外宁波等地虽有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的案例,但也没有统一完整的办法。

  “沿海开发对资金有着巨大需求,需要制定统一的办法,包括海域资源的价值评估、登记、流转处置等,把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在面上规范地推开。”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汤建鸣说。

  南通银监分局局长周洪生表示,新出台的办法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从原则性的规定落地为具体可操作的办法,这是相关各方都期盼的结果。

  配套制度正按有关法律规定抓紧完善

  新政策经省海洋与渔业局会同省金融办、人行南京分行、省银监局等相关部门几个月的调研制定后,已由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海域法》规定了各种用海的使用期限最长为50年,该省新出台的办法明确抵押贷款期限根据具体项目而定。

  不同用途的海域,在贷款额度方面有什么不同?权威人士对此解释,这主要依据海域产出价值而定,如发展工业项目的,肯定会比传统的海水养殖产出要高,资产价值也较高,贷款额度也就较高。在海域使用权资产价值评估方面,办法规定抵押贷款最高额度不超过评估价值的60%。与此同时,为了规范抵押贷款,办法规定所有抵押贷款的海域必须到省市县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登记,且信息向社会公开,这消除了银行机构担心的海域抵押“一女二嫁”的行为。

  今年8月,如东信用联社兵房信用社向南通龙臻滩涂开发有限公司发放300万元贷款,用于新建800亩高效养殖梭子蟹池塘。这笔用5000多亩的海域使用权抵押的贷款,是该省沿海开发规划获批后的“第一笔”。该社主任张建军介绍,当时,企业申请1000万元项目贷款,由于省里还没有明确办法,出于谨慎,联社只贷了300万元的流动资金。

  农行盐城分行副行长王达全对这个新业务既乐观又担心,“如果企业不能按时还贷款,使用权证留在银行手里也没有用,银行需要变现,找到接受这笔资产的‘下家’。”

  对这种担心,记者了解到,相关部门目前正在按照有关法律规定抓紧完善配套制度,建立海域使用权的流转交易平台。

  滩涂开发未来效益会非常可观

  “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盘活了存量资产,为用海的单位拓宽了融资途径。”江苏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刚刚拿到工行启东支行4亿元授信,该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徐冬林高兴地告诉记者,“开发区正在建设物流园区,目前处于围垦吹填基础设施建设关键阶段,总投资近7亿元。开发区固定资产较少,抵押贷款额度不够,而利用手中的海域使用权证,就跟银行协商抵押贷款。银行业看好吕四港开发,这笔贷款就成了。”

  根据沿海开发规划,到2020年,该省沿海滩涂围垦开发面积为270万亩。眼下,这270万亩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如果要变成陆地,则每一寸滩涂都需要资金的投入。

  “沿海开发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块,政府启动资金、国内外社会投资、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单靠政府启动资金毕竟有限,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可以说是较大一块,同时也是企业内生性的需求。另外,即便是国内外社会投资,也需要信贷资金,也需要用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可以说,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是沿海开发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手段,是一个新的融资平台。”汤建鸣说。

  工行江苏省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谈庆说:“对海域价值的评估要用效益法,眼前看不出来有任何效益,只是一片汪洋大海,但是几年之后则会完全不同,根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发展的推进等,将来的效益会非常可观。有了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沿海开发推进到哪,银行信贷就跟到哪。”(赵伟莉 严颢 陆峰)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