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写真:广东阳西古村落彰显灿烂农耕文明——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岭南写真:广东阳西古村落彰显灿烂农耕文明
2009年11月26日 15: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阳江11月26日电 题:广东阳西古村落彰显灿烂农耕文明

  记者 陈明

  大洲村坐落于广东阳江阳西县织篢镇,这个被厚重的历史掩埋了几百年的古老村落,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日渐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目前,大洲村正成为一个独具韵味的旅游景点。

  走进大洲村,细心的游客不难发现,该村与岭南大多数古村落建筑有明显不同。岭南村落多讲究依山傍水居高临下,但大洲村的建造却是以织篢河为依托,一面背河,三面环水,前有远山在望,后有清波浩淼,只要站在离村不远的高处俯瞰,大洲村就像一个浮在水面的仙宫,一些慕名前来“探营”的风水师称大洲村为“竹排地”。

  大洲村古村落的发现,缘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缘于广东省首批古村落的调查与认定。据了解,从二00七年开始,广东省开展了古村落的调查工作,大洲村从全省上报的近两百条古村落中脱颖而出。二00八年九月,大洲村被认定为首批“广东省古村落”。

  据当地文化部门有关官员介绍,大洲村古村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乾隆时代。清代乾隆初叶,大洲村的始祖何恬斋时值青年,只身从阳江到阳西县织篢镇创业。当时,织篢镇的工商业正处于起步阶段,何恬斋把握商机,在农产品加工销售的基础上,逐步扩展运输业,建立了一支拥有二十多艘货船的船队,往海南岛、雷州半岛等地方采购槟榔、花生、大豆、生果等,运到东海各港口的内陆城市销售,最远曾到过北京、天津等地。

  历经二十年的商海搏杀,何恬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商人,一跃成为阳西当地首富,在全国的商铺有四十多间,船队来往穿梭于中国的东南沿海。

  清乾隆二十八年,何恬斋在织篢圩往南五公里的织篢河畔买下一片湿地,开始建造今天的大洲村。据相关史料记载,这条村落的建村时间前后达八年之长。乾隆三十五年,大洲村在何恬斋的主持下,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当地老人称,大洲村的始祖何恬斋虽是生意人出身,但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自己晚年花巨资捐了个进士的头衔,以鼓励后代子孙图强奋发。由何恬斋的孙子何光大创办的“振西义学”, 是当地第一所民办学校。

  清嘉庆十二年,何恬斋的第七个儿子何桂萼在大洲村东建祠堂一座。秉承祖上的遗愿,何桂萼将祠堂起名为“何恬斋书室”。历经二百余年,这些建筑至今一直保存完整。后人秉承何恬斋的遗志,代代奋发,几百年来,大洲村何氏家族的举人、拔贡、秀才层出不穷,直到现在,仍有十多名健在的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工作生活在海内外。

  几百年来,大洲村人严遵祖训,崇尚耕读持家,亦农亦商,农耕文明得以世代延续。直至解放后,许多建筑还是村人的共有财产受到保护,村中还留有扶贫的田租以供村族人济急之用。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