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发展模式 吉林延边拟做大做强特色食品产业——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改变发展模式 吉林延边拟做大做强特色食品产业
2009年11月26日 16:55 来源:延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日,山西省朔州市侯女士在延吉旅行结束后,购买了足足一大箱辣白菜。侯女士说:“我们全家都很爱吃朝鲜族风味食品,但在我们那里很难买到延边生产的正宗朝鲜族辣白菜,要是能在家门口吃上延边生产的朝鲜族食品,那该多好!”

  延边的泡菜、冷面、狗肉等特色食品,以其丰富的营养、独特的口味和深厚的民族底蕴闻名全国,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空间越来越大,但我州的相关产业却没有跟上市场需求步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州共有泡菜加工作坊与企业百余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24家,较具规模企业十几家,年产量为1万余吨,有朝鲜族泡菜50个品种左右,由于受保质期等限制,多在本地销售。全州有较具规模冷面、狗肉产品深加工企业11家,其中,两家狗肉补身汤企业,年生产能力为10万余袋,销售额400万元,还有少量的袋装冷面、玉米面条、狗肉大补汤等精深加工特产。

  目前,我州特色食品生产工艺多为手工加简单机械,大多数企业执行相关技术标准,少数企业依照韩国标准制定了自己的企业标准,普遍存在着初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规模小、总量不大的境况。虽然全州特色食品品牌有几十个,如泡菜延吉市内就有可利亚、金刚山、东北亚等十几个产品品牌,但却没有一个国家名牌或驰名商标,品牌的市场知名度不高,且处于手工作坊和商品化开发利用初级阶段,民族特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程度,与日益扩大的市场空间相比,明显滞后。

  我州的特色食品产业起步较早,又有较好的生态、文化优势,为什么没有形成大产业呢?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王连弟经过调研分析后认为,没有统一的行业技术标准,生产工艺水平低,生产营销缺少统筹管理与保护,产销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开拓创新意识弱等,都是造成我州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营销方面,我州特色食品品牌塑造和宣传力度不够,被国内外消费者所熟知的仅仅是朝鲜族冷面、泡菜等“软品牌”,就连延边人餐餐必备的泡菜,全州也只有可利亚特产有限公司一家企业申请了专利,尽管有多年的积淀、多样的种类,却没有形成一个核心品牌。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我州特色食品产业没能形成“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态势。

  做大做强特色食品产业,不仅关乎我州的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和创业,同时因其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情,如果能形成大产业,并走出州门、省门,甚至是国门,就是一张能够代表延边形象的名片。那么,如何才能尽早实现“大市场、大产业”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州内部分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专家。

  延边金刚山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勇哲认为,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企业。首先资金扶持。从事特色食品产业的基本都是民营中小企业,资金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应帮助那些产量规模相对较大、技术成熟的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其次,在企业与农民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特色食品尤其是泡菜类产品的原材料需求很大,目前企业所用的大白菜、辣椒等很大一部分是在州外采购。如果县乡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村屯,能够帮助农民发展订单农业,那么既解决了企业的原材料采购难题,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第三,搭建营销平台。在州内设立统一的民族食品交易市场,并定期到州外举办展销会,提高民族特色食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相关专家则指出,发展特色食品产业,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改变发展模式、培育有影响力的品牌三方面缺一不可。目前,我州的特色食品主要在州内销售,市场空间极其有限。同时,大部分特色食品不耐储藏,不适合远距离运输。因此,可以发展“本部经济”,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然后依据该标准到州外设厂,进行连锁经营,这样既能保证特色食品的口味品质,又能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