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浙江郑宅镇 “江南第一家”彰显和谐文化——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探访浙江郑宅镇 “江南第一家”彰显和谐文化
2009年11月27日 14:4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宋濂手植的古柏
牌坊群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历经宋、元、明三代,十五代人,同财共食,人数最多时达3000余人,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被朱元璋赐名为“江南第一家”。这就是浙江金华的郑氏,又称“郑义门”。如今郑氏后裔生活起居之地,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小镇。

  我们去浙江金华市浦江县,探访郑宅镇的“江南第一家”已有3次:一访“郑义门”,是2005年,“江南第一家”刚由政府启动保护开发规划;二访“郑义门”,值2007年“江南第一家”开游节,历史名镇建设初显端倪;三访“郑义门”,是2009年11月5日,正值“江南第一家”保护开发二期工程开工。每一次到访都有新发现,每一次驻足都有新感觉。郑宅,正经历着新的蜕变。

  承载古今的白麟溪

  郑宅镇的义门前有道小小的溪流,名为“白麟溪”,由西向东横贯全镇。小溪水流不深,溪面不宽,却是小桥密布流水潺潺,至今仍是当地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水源。在常务副镇长朱明亮的陪同下,我们先领略了当年名盛一时、九世同居的“郑义门”,信步来到白麟溪畔,沿着河堤,感受小桥流水的婉约和别致。沿途零零星星开着的工艺品商店、烟酒店、理发铺、服装店,就设在古朴的庭院里。不时可见人们在埋头做手工活。浙中民间资本发达,郑宅毗邻中国最大“超市”义乌仅30公里,因此这里不少家庭都从事来料加工的副业,他们制作的头扣、发饰、挂锁,很多漂洋过海卖到了异域。对于郑宅人来说,家不仅是生活起居之处,也是致富生财的作坊。

  白麟溪弯多流缓,自古就因“十桥九闸”而远近闻名,十座单孔石桥分布在全长不过半里路的街面上,游客和两岸居民得以“无障碍”横跨通行。九个水闸就造在每座桥的上端以控制水量,水呈梯形一级一级往下淌,所以长年流水不断,确为小镇街道增添了无限风光。徜徉在不太长的白麟溪边,深秋的高天流云和清冽冽的溪水一样纯真透明,当地人更以“江南第一家”数百年间家族人员173人为官却无一贪渎的清廉家风而自豪。在郑宅人的心里,白麟溪的长度和深度都无需丈量,它就流淌在幽幽的岁月里,承载着过去、现在和将来,穿越了文化、历史和人生,在古与今、新与旧、商与工的交替中,静静地淌向未来。

  国内最大的牌坊群

  沿着白麟溪,漫步十余分钟,满目皆绿树、清水、古藤、虬枝,经过一片开阔绿野后,赫然显现九座气势宏伟的牌坊。阳数中九为最高,郑宅镇入口处象征九世同居、三朝旌表的九座牌坊,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和含义之丰,堪称全国之最。这个牌坊群以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风格为特色,成为“江南第一家”这个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及AAAA级景区的最大看点。

  镇上保存完好的郑氏宗祠也很有看头。郑氏家祠为当年族人同居的活动中心,始建于元初,占地约6600平方米,结构宏敞,风格古朴,令人惊奇的是祠内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蝇无迹,夏日清凉无比。宗祠正厅高悬着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明代散文家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似在向人诉说六百多年的历史沧桑。

  宗祠周边又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迹,内容丰富,蔚为大观。整个郑氏宗祠可分为五进,前为师俭厅,次为中庭,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即拜厅,五为寝室。拜厅正悬“孝友堂”匾,左悬“会善钟”,右有“听训鼓”。这儿的钟鼓在当时是很有讲究的。“会善钟”每天早上敲二十四下,全族人员同时起床;接着敲四下,同时梳洗;再敲八下,男女分成两队,到“师俭厅”听家长训话。敲“听训鼓”即表示家长开始训话。当年郑氏义门把大同理想融在家仪中,把有序、师俭列为治家的两大支柱。因为序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序则不乱,不乱则安”;俭能解决人与欲的关系,“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

  工业、旅游比翼双飞

  郑宅镇近年实施“工业重镇、教育强镇、文化大镇、旅游名镇”的战略,有“中国十大锁王”之称的梅花锁业集团,扎根郑宅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蓬勃发展。自2006年以来,该镇新增工业企业40余家,形成制锁、纺织、印刷等产业开发集聚区,全镇今年将完成工业总产值25.2亿元,出口交货值4.9亿元,利税2.5亿元。

  今天的白麟溪两岸已整治修葺一新,义门路也将改造步行街,“江南第一家”正对面的天将台复建已接近尾声,初步呈现“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图画,形成了以郑氏家族和谐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景区。走进郑宅镇政府,发现这里也同样纳入了旧房改造工程,两排老办公楼之间新建了门楼,加盖了马头墙,与周围民居很是协调。“江南第一家”商业街建设工程刚开工,各方投资者就闻讯而来,未来将重点发展的第三产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全镇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快了旅游产业发展。

  “以工业促旅游,用建设促和谐。”在郑宅镇政府大院的墙上,我们看到的这行大字,正是这座古镇在新时期大发展的写照。据镇委书记李小庆介绍,目前全镇年均接待游客已达30余万人次。但郑宅人的眼光并没有局限于此,郑宅还在大步建设过程中,再过两三年,才是真正绽放魅力的好时机:外地游客纷至沓来,本地群众安居乐业,工业、旅游比翼双飞。(吴重生 方令航/文 吴益文/图)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