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 江苏省废旧轮胎铺路技术全国领先——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变废为宝 江苏省废旧轮胎铺路技术全国领先
2009年11月27日 15:08 来源:新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国今年第1000万辆汽车已于10月底下线。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汽车年产超千万辆的国家,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大国”。

  然而,与汽车时代一同到来的,还有堆积如山的废旧轮胎。

  记者从近日在南京召开的“2009国际橡胶沥青大会”上获得一组惊人数据:全世界目前积存的汽车废旧轮胎已达30亿条,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10亿条的速度增长。我国的废旧轮胎明年将达到3亿条。

  汽车废旧轮胎造成了“黑色污染”。如何处置它们?这已成世界性的环保难题。

  “黑色污染”悄悄来临

  作为汽车消费大省,江苏也面临着“黑色污染”的侵袭。

  轮胎属于汽车上的易损件,需要定期更换,一般更换周期是3到4万公里。即使车辆使用频率很低,一组轮胎用上几年也会老化,必须更新。2008年底,我省汽车保有量接近400万辆。这样估算下来,一年产生的废旧轮胎,是个不小的数字。

  这些废旧轮胎去向如何呢?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曹荣吉博士介绍,废轮胎的利用方式,有轮胎翻新、掩埋、生产再生胶、用作燃料等。但总体看来,这些方法的利用率比较低。

  废旧轮胎处置不当,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对此,美国最有体会。这个老牌“车轮子上的国家”,早在上世纪中叶,就面临着废旧轮胎越来越多、难以处置的尴尬。美国环保局芝加哥分局的专家纽曼·克里斯托弗介绍说,那时,大量废旧轮胎被露天堆放在山谷等偏僻的地方。这样的堆场越来越多,成百万、上千万条轮胎集中堆放,导致蚊虫、老鼠滋生,带来传染病。1999年俄亥俄州的轮胎堆场发生火灾,黑烟滚滚,直飘到几十公里外,当地调集了250辆消防车才将火扑灭。而处理这次火灾造成的水污染,就用了9年时间,花费3200万美元。

  回收利用需要“新去处”

  如今,美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倡导和规范废旧轮胎的回收利用。

  “现在,美国各堆场的废旧轮胎已降至1.28亿条,比20年前的10亿条少了许多,我们在轮胎的清理利用上取得了很大进展。”纽曼·克里斯托弗自豪地说。他强调,给废旧轮胎寻找新的市场运用领域,这对人体健康与环境保护都大有好处,最终就是公众受益。

  所谓新的市场运用领域,指的就是橡胶沥青。“把废旧轮胎加工成橡胶粉,作为改性剂添加到沥青中,用于路面工程,这个方法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近50年的发展应用证明,使用橡胶沥青,既能提高公路性能,延长路面寿命,又能减少黑色污染,是应对地球上废旧轮胎越来越多的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国际橡胶沥青路面协会总裁贝瑞·塔克鲁说。

  在2000年左右,橡胶沥青技术逐渐从美国推广到世界其他国家。我国交通部门也从那时开始,引进和研究橡胶沥青技术。交通部总工程师周海涛说:“道路建设要消耗大量资源,而使用橡胶沥青,高速公路上每公里路面可以用掉1200多个轮胎,这为废旧轮胎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好技术还要多“吆喝”

  “江苏2005年引进橡胶沥青技术,目前的技术水平已处于全国领先。连盐、宁常、宁杭等多条高速公路,还有常州市常武路、340省道、张家港中华路等干线公路、城市道路,都应用过橡胶沥青。”曹荣吉告诉记者。

  由于橡胶本身的弹性,用橡胶沥青铺筑路面,可谓好处多多:可以降低行车噪声,适当减薄路面,抗开裂,抗滑,抗水损……曹博士介绍,2006年宁高高速用橡胶沥青铺的一段路面,至今没有裂缝、车辙和坑塘,行车噪声也比一般路面低了近5个分贝。在城市道路和途经学校、医院等的敏感路段,非常适合使用橡胶沥青。

  但是,与普通沥青相比,使用橡胶沥青,成本要提高约15%,因此,并非所有业主都愿意多花这笔钱。对橡胶沥青这项技术,还需要作更多的支持和推介。

  在这方面,美国加州的众议员罗里·列文做得很成功。在他的努力游说下,加州率先立法,规定新修路面必须使用橡胶沥青。罗里回顾说:“当年,加州交通厅也嫌橡胶沥青成本太高。我花了一年多时间跟他们解释,最后改变了他们对成本计算的观念。如果按吨来算,橡胶沥青当然贵一些,但橡胶沥青路面的寿命是普通路面的二到三倍,长远来算,实际上是大大节约成本的。”

  目前,我省的橡胶沥青路面仅有200多公里,要摆脱“黑色污染”,要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橡胶沥青,我们同样需要业界的远见与良策。(刘玉琴)

    ----- 侨乡传真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