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青年10年坚持亏本办书屋 靠打工做副业补贴亏损

2011年09月28日 09:2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26日11时,在乌鲁木齐市河南东路北二巷一个面馆的地下室,40岁的四川眉山籍建筑工人周林眉头紧锁,站在一排用旧沙发木板拼成的武侠系列书架前挑书。他痴迷于各种武侠小说。

  地下室约200平方米,阴冷、昏暗,两万余册各类新旧书籍整齐地摆放在从废品收购站淘来的旧货架上,医学、哲学、社科、文学(武侠、言情小说等)分门别类。7名操着各地口音的打工者正静静地看书,或倚在旧沙发旁,或躺在两张长条凳拼成的硬板床上,还有端坐在旧书桌前,边看边记录。

  这就是马辉的书屋。别人办书屋是为了挣钱,马辉办书屋却一本书一年只收3元租金。他坚持了10年,不得不靠在建筑工地打工、做副业补贴书屋的亏损。他的目的很单纯:给外地打工者提供一个有人情味的精神家园。

  马辉爱书,也曾因此遭受冷眼。

  1999年,19岁的马辉从河南长垣县来到新疆乌鲁木齐的建筑工地打工,工地白天活多,夜晚及休息日却没事做。年轻人心浮气躁,但马辉发现名人传记和励志书籍能让自己平静,却因价格贵舍不得买,就经常跑到大书店看书。

  那双整日与泥土灰尘打交道而积满了厚厚污垢的手,在翻书时很容易引起销售员的注意。“到底买不买,不买别把书弄脏了!”一声呵斥后,销售员的一双冷眼会将马辉从头扫到脚。

  他其实已经洗过手了,但因长期劳作,污垢渗入了皮肤。他只得怯生生地把书归位。

  “人和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但我感觉自己丧失了自尊。”几番被呵斥后,马辉决定再也不踏入大书店的门。后来他发现,这种冷遇几乎每个爱书的打工者都曾遭遇过。

  “何不打造一个属于打工者自己的书屋?”2001年,在工友支持下,马辉找到了一间8平方米的小门面房。

  创业路上困难重重,仅一年时间马辉就瘦了10公斤。

  一本书一个月租金2元,一年租金3元,这种租书方式是马辉根据外来打工者四处漂泊的工作性质制定的。从摆书摊的人手中买来的380本旧书很快就被工友借光了,书屋仅剩20多本书,马辉急了,书屋没书怎么行?为低价淘书,他常常早晨8点出发,走1小时来到位于天津路的废品收购站,30多公斤的旧书往背上一背,再走回去。他舍不得坐车,一来一回两元能买一公斤旧书。

  他每天的生活费也是两元钱,5个馒头和1包咸菜,喝点白开水。想吃菜时,他就在早夜市收摊时,谎称家里养兔子,捡拾摊主废弃的菜叶子和大葱回去炒着吃。

  租书价格低廉,书屋入不敷出,他就隔三差五地去建筑工地打工,一天百余元收入全部用来购书。有人看他坚持办书屋不易,鼓励他把书屋办下去,就留下一二百元说要成为会员,却很少来。

  乌鲁木齐冬天寒冷,打工者纷纷回乡,马辉的书店客流量骤减,他告诉自己:“没有收入也要挨过去。”他执拗地认为,很多打工者在书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既然选择了为打工者服务,就有责任和义务坚持下去。

  打工者书屋招牌一挂就是10年。

  渐渐地,马辉的书屋成了真正属于外来打工者的精神家园,不仅看书便宜,马辉还免费给大家介绍工作,没有落脚地的打工者,可以一天7元看书到天明,累了就睡在木板拼成的简易床上。打工者赚的钱大都寄回家里,经济窘迫时,马辉就说:“啥时有钱啥时给呗。”

  “马辉开书屋,根本就不赚钱。”周林说,他在20年间辗转云、贵、藏、闽、粤等8地打工,尝尽酸甜苦辣,感觉神经早已变得麻木,但一走进这间书屋,他内心柔软的地方就被唤醒了,“相比外界的世俗与喧嚣,这里是一个寂静的精神家园,那么多和我一样渴望充电的打工者在我身边,让我感到踏实”。

  周林认为,这就是家的感觉。

  和许多打工者一样,周林卖命赚钱,花钱很“抠”。周林算了一笔账,在书屋看一天书,只花两元,充实又快乐,饿时就在书屋搭伙,一碗面5元,没活时还能免费介绍工作,而在旁边的饭店里,一份抓饭就要15元。

  9月26日16时,周林趴在书屋桌前吃了一大碗马辉母亲做的热腾腾的阳春面后,返回书架旁继续读书,这时,人渐渐多起来。平均每天有近百人光顾打工者书屋。

  外来打工者大多文化素质较低,很多都是小学、初中毕业,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时,由于精神生活单调寂寞,缺乏正确引导,不少青年开始赌博、打架,而马辉总是想法设法让他们回归正道。

  “大高个”程飞膀大腰圆,爱打架,常在街头瞎转,每次到书屋就专挑练武术的书。马辉开始旁敲侧击:“有个朋友在商贸城光卖袜子,年收入就十几万,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

  “有这种好事?”程飞满脸疑惑。

  在马辉的牵线下,程飞也开始做袜子生意,几年间身家百万,准备把生意拓展到香港。

  临别时,望着马辉,程飞感激得眼泪流个不停。

  对马辉来说,10万余人次的打工者曾在书屋看书充电、寻求帮助,这让他感到自豪:“这种快乐和充实绝非金钱能够换来的。”

  很多人说他傻,马辉却不理会,10年间,打造一个有人情味儿的打工者精神家园的梦想从未动摇,书屋虽不挣钱,但他通过打工者之间的人脉关系,开始经营打工者连锁话吧,做起外贸生意,用以补贴书屋的亏损。

  9月26日17时,对面胖老汉餐厅的服务员严芳来书屋看书。20岁的严芳从甘肃老家来乌鲁木齐打工已有两年,餐厅准备组织员工去军垦城市石河子旅游,严芳来书屋补课。

  查阅了几本书后,严芳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下:“我们可以一起畅游世界,参观那些有趣的城市,体验各地奇风异俗;我们可以一起回溯华夏文明的灿烂与光辉,追踪湮没的文明奇迹……”

  看着严芳,马辉犹如看到了10年前的自己,一个渴望知识的打工青年。(记者 王雪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