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称媒体选择性渲染极端声音 易被误解为民意

2013年04月18日 09:4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面对极端声音,忽略是一种理性

  发生在美国波士顿的爆炸案,让世界震惊。人们在对遇难者和受害者表示悲痛与同情之时,也对阴魂不散的恐怖主义表达着谴责。人同此心,这种牵挂与悲悯与国籍与关,与人性相关,人们眼中遇难中的不是“美国人”,而是与自己一样的“人”。而且,无论指向哪个国家的袭击,恐怖主义从来没有正义,而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从这次遇难和受伤者各种肤色和各种国籍的身份就可以看出。中国人也表达着自身的悲痛与愤怒,不仅因为遇难者中有一名中国公民。

  浏览中国网民对此事的评论,绝大多数人都在哀悼遇难者和谴责恐怖主义,表达着应有的悲悯,当然也有极个别非常刺耳的极端杂音,与主流的声音格格不入,让人听来极其反感。因为恐怖袭击发生在美国,被极个别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想像为“头号敌人”的国家,他们信奉的“敌人的不幸就是自己的幸事”,于是便表达了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这种毫无人性的极端声音,遭遇了多数网友的痛斥,有人视这种极端言论为耻辱。

  其实对这种极端声音不必大惊小怪,每逢发生灾难和悲剧,在众声哀悼之中总能传出一些杂音。不仅是异国的灾难,即使是国内的灾难或悲剧,只要遇害者身上有某种不招人待见的标签,也会有极端声音去幸灾乐祸。比如,如果车祸遇难者是官员,就能听到“活该”的诅咒声。这种杂音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种普遍的舆论现象。哪个国家都有这个极端声音,都有狭隘和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生存的土壤,伺机在各种公共事件上发出声音。因为观点是极端的,所以数量上也是极少的,当然也是极端被人讨厌的。

  当然,这种声音在现实生活中已经越来越被排斥了,微博的传播语境则让极端声音有了表达的平台,而且还以网络为平台凝聚起来抱成一团伺机攻击。不必理会这种声音,选择性忽略是最好的鄙视。不必情绪化和标签化地渲染放大,惊叹自己的族群中竟有这种无人性的声音和这样的人渣。哪个社会都有人渣,不能上纲上线到中国人就怎么样。

  我曾与好几位日本媒体朋友交流过这个话题,他们对中国国内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很是担心,我跟他们说,这些极端声音只是极少数,多数人是友好并理性的,千万不能把那些极端声音当成中国人的态度。媒体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担负着很大的责任,报道“极端声音”很有新闻价值,但容易形成误导,让人感觉那是一种民意。国家关系很多时候是媒体塑造的,媒体选择性地渲染极端声音,必然刺激他国同样极端的声音,鹰鹰相激,两国间必然形成会对立对抗的舆情,而政客又很容易被这种伪舆情所绑架。日本媒体朋友也反思,有时候自己的媒体确实有这样的问题,选择性传递中国的狭隘民族主义言论和行为,误导了日本国民,刺激了鹰派言论。

  回到爆炸案的舆情来,其实,相比10多年前的“9·11”事件,这种极端声音已经越来越小,这一次表现得已经非常弱化了。“9·11”事件发生时,时值中美关系处于摩擦状态,一些人在现实中和网络上公开表达了对美国遇袭的欢呼,让多数理性的中国人感到脸红。那时虽然也是少数,但制造了一种情绪。而1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极端声音已经非常弱小,这应该可以视作是中国的进步。舆论越来越成熟,在看待社会问题上越来越理性。另一种理性是,舆论和公众这一次对待那种极端声音时,也表现出了应有的理性,或是鄙视,或是忽略,根本没把它当回事。漠视它的存在,避免被其牵着鼻子走。

  不仅是面对爆炸案,日常的热点中也应如此,忽略极端声音,避免舆情被极端声音所操纵去制造伪问题伪冲突。极端之外是温和理性的大多数,那才是真正的民意。(曹林)

【编辑:肖媛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